English

阿西莫夫的第一本书

2006-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尹传红 我有话说

1950年1月19日由道布戴尔出版公司推出的《苍穹微石》第一版

《苍穹微石》第一版中采用了阿西莫夫甚为自得的一张“明星照”(很像著名影星加里・格兰特),为他25岁时所摄

中国内地众多的“阿迷”和科幻小说迷,如今总算可以一览阿西莫夫科幻小说的全貌了。继“基地”和“机器人”两大系列之后,天地出版社再次与台湾汉声出版公司合作,新近引进、推出了阿西莫夫的“帝国”科幻小说系列3册:《苍穹微石》、《繁星若尘》和《星空暗流》。

阿西莫夫(1920-1992)“著作超身”,在他逝世前不久,当每年修订一次的美国《名人录》征集有关他的条目时,他自述已出版过467部著作。

而阿西莫夫出版的第一本书,即是《苍穹微石》这部长篇科幻小说,时间是1950年1月19日,在他30岁生日之后不到3个星期。1990年1月16日,道布戴尔出版公司特意在纽约绿地酒店举办了一个大型鸡尾酒会,庆贺阿西莫夫70岁生日和《苍穹微石》发表40周年,数百位科幻界、出版界同仁前来祝贺,足可见《苍穹微石》在阿西莫夫创作生涯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苍穹微石》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在1949年的初夏时节,一个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小人物史瓦兹,因芝加哥某实验室发生的一次小规模的核事故,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若干万年后的未来世界。这个时候――银河时代927年的地球,由于全球核大战的爆发,致使大部分地区都遭到了放射性污染,成为与宇宙世界隔绝且封闭、落后的不毛之地,被银河系的其他星球视为麻风星球,而地球人也因此变得懒散、愚昧、顽劣,为外星球人所不齿。

几乎就在史瓦兹“降临”未来世界之时,天狼星区的著名考古学家艾伐丹为证实自己提出的一个惊人的猜想――人类生命起源于地球,而专门来到地球寻找证据。

身处全新而陌生的世界,史瓦兹狼狈不堪、无所适从。他发现自己从前的家乡芝加哥,如今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他本人也被当作“外星人”送去做突触放大器手术,以试验地球科学家谢克特研制的神经转换机――这是一种能够增进学习能力的装置。围绕这个装置,地球上暗流涌动:以教长和教长秘书为首的一股势力,正密谋用一种特殊的病毒发动一场足以毁灭整个银河帝国的细菌战。

此时的史瓦兹,由于神经转换机产生的附带效应,拥有了神奇的精神力量,能够感知别人的精神世界。为了捍卫银河帝国,使芸芸众生免于浩劫,艾伐丹和谢克特父女说服史瓦兹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共同阻止教长一伙的阴谋,展开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结果是罪恶计划未能得逞,地球本身也在正派人得势后重新建设起来,并与外星世界建立了和睦相处、平等合作的关系。

阿西莫夫创作《苍穹微石》这篇小说,显然跟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一段经历有关。

1945年5月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远东的战争也停止了。可当时在费城的海军航空兵实验站从事化学工作的阿西莫夫仍在担心被应征入伍,偏偏他就是躲不过去。1946年3月,参军不到半年的他与其他一些科学家一起被派往比基尼岛,参加一项代号为“跨越行动”的联合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爆炸一枚原子弹并研究其效应。这是美国轰炸广岛与长崎后的首次原子弹试验。那项工作令阿西莫夫印象深刻,使得他对原子弹的威力和后果,有了较多、较为感性的认识。

在《苍穹微石》问世数十年后,阿西莫夫在他那部科普巨著《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中,谈到原子能的和平用途时这样写道:“1945年,一批科学家向美军参谋本部提出请愿,表示反对向日本城市投掷原子弹,并且正确预测到使用原子弹会造成危险的困境。但是这些理由似乎没有刺痛军政领袖们的良心,他们仍然做出了使用原子弹的决定。由于某些理由,这些军政领袖被许多人视为‘爱国者’,而科学家们反而被这些人视为怪物……因此世界上只要有核毁灭的威胁存在,就足以使科学家和科学界蒙羞。”

在《苍穹微石》一书的“后记”中,阿西莫夫曾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苍穹微石》创作于1949年,于1950年首度发表。当时距离‘广岛事件’仅仅4年,我(以及世上一般人,我相信)低估了低水平放射性对生物组织的效应。因此我构思出一个普遍带有放射性的地球,上面仍有人类存活。那时,我认为这是个合理的推想。”

然而,他接着又写道:“如今我的看法已经改变,但要修改本书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地球的放射性正是故事的主干。我只好再请各位读者不要追究,姑且依据本书的逻辑来欣赏(假如您的确欣赏的话)这个故事。”

坦率地说,在阿西莫夫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科幻作品当中,“帝国”系列并非上乘之作。然而,数十年来这几部作品却一直畅销不衰。这要从“帝国”系列的故事背景和出版背景去分析。

实际上,在创作“帝国”系列之前,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已经基本成型。他在“基地”系列中“设定”并且又在“帝国”系列中沿用的“银河帝国”,不仅为他自己的科幻创作提供了背景,而且还开创了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即在外太空展开“未来帝国”的故事。这为后来无数科幻作品提供了辉煌壮丽的舞台,并且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的科幻影片的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星球大战》系列)。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国”系列和“基地”系列在科幻创作领域,都有着颇具开拓先锋性质的重要价值。

另外,从当时的出版情势上看,科幻小说在20世纪上半叶通常都刊登在流行杂志或小报上,被视为低俗的供人消遣的垃圾文学。50年代以后,以“帝国”系列出版为标志,科幻小说进入了出版单行本、同时使其“地位”也得以提升的长篇时代,而阿西莫夫正是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文学形式的带头人。

1949年,阿西莫夫和出版社商定创作《苍穹微石》(Pebble in the Sky,又译为《天上的小石子》或《空中卵石》)。编辑随即给了他一张750美元的支票作为预付稿酬。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收到一笔他还没有写完的作品的稿酬。

1992年临终前,阿西莫夫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苍穹微石》的出版,“标志着我的文学生涯迈出了一大步(虽然我当时并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