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诞生以后,便成为人们诵读和研究的重要经典,古往今来的名家、名著层出不穷。特别是近20多年来,学界风气日渐开放,相关研究成果逐日增多,易学研究出现了颇为兴盛的局面,但也面临着求变、求新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张涛教授独辟蹊径,将易学研究纳入整个学术史、思想史的范围,在宏阔的
秦汉时期,儒学迅速发展并最终确立了其官方的、主流的思想地位。《周易》经传以其独有的魅力得到人们的重视,上至一流学者,下至一般百姓,都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对《周易》经传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应用,使易学成为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主潮。著者在《秦汉易学思想研究》中非常注意对这种灵魂的探究与阐发,结合具体的个案分析与系统的群体考察,进行细致梳理和全面把握,进而将易学在秦汉思想史、学术史上的影响完整、系统地呈现出来。
从本书的基本理路与内容来看,为了探求易学在秦汉时期的影响,著者用翔实的材料和独到的分析研究了《易经》、《易传》的产生,认为《易传》各篇是战国中后期陆续问世的,并以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包容精神和超越意识,吸收、融会了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成为既吸收百家又超越百家的秦汉思想的内在灵魂和重要源头。
著者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较好地探讨与解决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秦朝易学。由于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太少,研究秦朝易学,以往的材料都是已知的几种,没有多少新材料,如何进行研究呢?著者独辟蹊径,从崭新的视角来解读这些材料,从对秦始皇不焚《周易》一事进行重新审视入手,通过分析秦始皇与《周易》的种种关联,展示易学在秦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著者通过分析秦朝建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统,认为《周易》的宗教巫术形式与秦朝重视宗教巫术的社会文化氛围相契合,这样才使其得到特殊的关照。
在弄清易学在秦朝的发展后,著者从易学迈向正统官学之路开始,研究了象数易学的兴盛、象数与义理的彼此消长与易学的逐步转型三个阶段的易学思想,最后总结了易学对秦汉时期的宇宙观、历史发展观、人生理想观、社会政治观及学术风格的影响。
谈到本书的创新之处,一方面从研究对象的范围来看,著者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与易学相关并受其影响的每一个人、每一本著作,而不再局限于专门的研究者。另一方面,从发掘材料的方法来看,著者在进行具体的个案研究时,不仅重点分析了其专门的研究著作,还从与其相关的各种文集中梳理出了新材料。从而把材料梳理与应用的范围扩大到研究对象的各种著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体现了著者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和发展。著者将此种研究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学术实践中,使之贯穿在全书之中。例如,在研究汉初易学时,著者从陆贾《新语》、贾谊《新书》及韩婴《韩诗外传》等文献中发掘人们易学思想。可以说,这正是用新材料来研究新问题。陈寅恪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所作的序文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冶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著者预新材料之潮流,也可谓之预流了。
综上所述,《秦汉易学思想研究》一书是在易学研究领域应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并取得成功的典范,必将有助于对人们重新审视中国易学史,推动中国学术研究不断创新。
(《秦汉易学思想研究》,张涛著,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