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23日,因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被社会高度关注,成为读书人的节日。图书日当天,叶笃正、谢家麟、秦伯益三位院士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在京院所、首都部分高校的数百名莘莘学子面对面谈读书。
最难回答的问题
面对颇想得到院士
读书是一种责任
“父亲对我读书习惯的养成,起了很大作用,他总是跟我讲,要好好读书。但小时候,我最喜欢逗蛐蛐,私塾的教书先生见了,不仅一脚踢翻了蛐蛐罐,还真打我,书也是不读不行啊!”叶笃正院士对于阅读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回答,引起了台下一片笑声。“南开中学的老校长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很先进,他提倡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要求学生们要有为国家做事的能力,要有创新精神。为振兴国家去学,这种追求是南开中学给我的。”叶笃正说道。
“兴趣是个好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读书就成了一件自觉主动去做的事情。读书,一方面是满足兴趣,另一方面,也要学以致用。我大学报考的是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抗战开始后,辗转到武汉大学继续求学,当时,我已经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我选择航空系重新读起,因为要航空救国。抗日救国,当时是先进青年的志向。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在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科学技术还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年轻人要学以致用,把祖国建设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谢家麟院士对此颇有心得。秦伯益院士也有同感。“我读书习惯的养成,得益于家庭的影响,父母都是读书人,我从小就看父母读书,家里有读书的氛围。大一些,在家乡无锡的辅仁中学,国难当头,多难兴邦,实业救国的读书气氛很浓。2000年以前,两院院士中,江苏籍的最多(现在让浙江超过了),江苏籍的院士中无锡人最多,无锡籍院士中,辅仁中学毕业的最多。我上大学时的上海医科大学也是出医药卫生界院士最多的学校。这样的环境,养成了我一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我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手上不能没有书。我不怕寂寞,不怕贫穷,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到了兴趣层次,是一种境界,但不全面,仅仅凭兴趣不行,还要学以致用,为国家,为人民。学而优则仕,不对,仕而优则不学,也应纠正,仕必须学而优。”
要把厚书读薄
“不要院士怎么读书你们就怎么读,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方法。我读书要看一看里面是否有新东西,是不是有创新;书中说的可信不可信,都信,麻烦了,信而不全信,要有这样的心态;阅读中发现了不同的观点,谁去解决?你,读书人自己去思考;书看完了,还有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给你留下了空间;就事论事去读书,得到的收益少。一本书要读出去,一层意思是看得更广更远,一层意思是把厚书读薄,在书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内容。”说了这些,叶笃正没忘了提醒年轻人:“不是院士书就读得最好,院士的话要信,不要全信!”台下响起掌声,给大家尊敬的叶老,也给叶院士。
虽然在三位院士中,秦伯益年纪最轻,也已是76岁。但对当前的图书出版与市场流行门清儿。“我几乎每月都要去一次西单北京图书大厦,现在最畅销的书有几类:领导名人、吃喝玩乐、男女老少、坑蒙拐骗,学术作品排不到前20位。在此情况下,如何选书读书。我的做法是两类。一是无我,一是有我。作为知识积累时,读书要无我,广泛地阅读,知道一下现在人们在关心什么,好书更要读,先吸收再消化,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得不到作者写作时的精华。第二个阶段,有我,以我为主,围绕着自己的需要去读书。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是说整体,并不排除细微处的精读。读书既多,又不失重点,要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需要,去确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