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清]石成金编撰,赵嘉朱、胡一雅、赵荔、赵弘点校,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98.00元
研究历史就会发现,支撑着人类
编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夹杂一些插图(天乐图)、印章(快乐印)、小笺(真益笺),讲述了耳熟能详的身边事情,其“言言通俗,事事得情,虽愚夫愚妇,尽可晓然”。它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包括格言、庭训、诗文、村俗俚语、谚语、童谣、小说、笑话、小曲等等种类;内容涉及读书求学、柴米油盐、吃饭穿衣、坐立行走、洒扫应对、生儿育女、养生保健,陶冶性情,以及人生历程中消灾祈福的各种妙方,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诀窍等等方面。它无疑是一本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
编者石成金,字天基,扬州人,出身望族,天资聪颖,既有读书科考,出仕为官的经历,又与僧道交游,谙熟儒、释、道,加之他以著述为业,一生笔耕不辍,因此有大量通俗著作留世。正如作者所言:“予于人情世事,无论大小雅俗,但有利益者,俱以浅言刊书行世,正续共计百余种。”
《传家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云:“石天基辑《传家宝》一书,流传海内,其书上至仕宦,下逮士农商贾百工。”长期以来,《传家宝》不仅为民众生活提供诸多方便,而且书中的不少看法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比如快乐人生,比如行善积德等等。石成金认为,真正的快乐既不费资财,又不劳神思,是以闲适的心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得到的。
《传家宝》生动、真实地展现了17~18世纪民众日常生活及其观念世界的,是学术研究的宝藏,不少学者已经从不同领域展开了对它的研究。
如李长莉在《中日前近代民间学问观之比较》一文中,以石成金《传家宝》和贝原益轩《益轩十训》为中心,比较中日民间学问观的差异,并以此来分析在从前近代到近代文化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内在因素塑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进程。董国炎、杨芳《古典小说的转型及其经验――艾衲居士与石成金小说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则发掘了《传家宝》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认为石成金的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有特色,具有近代化小说的某些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转型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传家宝》讲了许多扬州的风俗习惯,从实用皇历到方言俗语,从民间药方到菜蔬的收贮腌制,从生活经验到文化习俗的演习,呈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古代南方社会生活图景。研究17~18世纪的扬州地方社会,观《传家宝》必开卷有益。
《传家宝》中有关经济方面的思考也时常给人以启迪。《传家宝》中时常闪现商品经济活跃的影子,它记录了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探索市场健康发展的种种努力。如编者提出了统一银币方案,即店铺齐心协力,只要纹银,使色银无处可用。为了零用上的方便,石成金主张推广使用制钱。它为我们了解清代中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此关注不多。
《传家宝》有多个版本刊行于世。除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版本外,在大陆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涌现了将近十个点校本。由于流传甚广,众多的整理者、刊刻者不仅取舍目的各异,而且眼光和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这些版本在编排上,在质量上便显得“远近高低各不同”。
手边的这本《传家宝》大约是最新的一个版本。点校者选取几个清代的版本进行互校,对一些篇章重新编排。它分为四集,为便于阅读,点校者在每集前面都加以说明,介绍了本集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对正文中出现的一些人名等也加以注释,方便了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