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60年代生人,在吉林出生,在北京上的学。除写字和贫嘴外,无任何特长。平时爱张罗饭局,结交狐朋狗友一堆。对音乐爱不释手,常以之为伴
。写字不厚道,嬉笑怒骂,得罪不少人。主编过《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写过音乐评论集《不是我点的火》。现任《三联生活周刊》文化部主笔。用歪词酷语记录生活体验的“按摩乳”(Massage Milk)是目前很多网友公认的中国第一博客。
《不许联想》是他新书的名字。可是越不许,越“联想”。联想的好就是创造,联想不好就是歪曲;联想的好就是乐趣,联想不好就是灾难。王小峰说,“不许联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反语,也可能就是正义。
在中国博客网攒下10万的点击量后,他扭头投向房产大鳄的soho小报,挣下五、六十万的点击量和一台手电(手提电脑之谓也),之后又搬家至歪酷,开始了更加肆无忌惮的按摩。“按摩乳”的订户和读者对这家“媒体”有着格外的热情与忠诚度,有的网友甚至表达“一日不按摩,三天浑身痒”的思慕,可见这些来自民间的博客们的含金量颇高。
博客一旦变成了铅字,总会有些收敛。但总之还是自由得多。因为王小峰说:“没有编辑举着屠刀在背后下手,能让我在文字的想像中驰骋得更远一些。如果让我去给一家纸媒体写,我永远不会写出《博客无间道》这样的文字。而写惯了博客,再为纸媒体写字,就显得不那么自然,写出来的文字我自己看着都脸红,因为那些话可能不是我想表达的。”
怎么成了博客
读书报:2003年你推出的音乐评论集《不是我点的火》,文字都是中规中矩的,你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个乐评人。而《不许联想》的文字风格大变,王小峰成了时评家、媒体人、娱乐之星。这种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王小峰:我以前写文章时不自信,我的文科功底非常差。我跟无数人讲过,无数人不相信。但是误打误撞到写字这行业――干别的还不如写字呢。在往前走的时候,我发现一些问题。七八年前写东西老怕别人说不好,这种感觉逐渐变成一种阴影。写完后老得看呢,语言上有什么问题、逻辑上有什么问题……写完了过几天再看看,折腾来折腾去,搞得特别累。
有一次和朋友吃饭,聊到写文章这事上。我就把当时的状况跟他说了,朋友听完了就乐,说你现在的状态正好是我几年前经历的状态。有时候人在自卑的情况下会事事追求完美,你老觉得比别人差。不要这么去想,还应该想有比你更差的人。我说那这样的话我就不容易进步了。朋友说你要放松地去写一些东西。我回家琢磨琢磨也对。那时我就是较真的人,老板着脸,写的一点儿不好玩。后来再看过去写的东西很难再相信:这是我写的吗?
我抛弃了那些沉重的东西,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应该记下来,过去多年之后,回头一看某年某月你遇过某档子事,曾经那么乐过。比如罗大佑正过生日,有一歌迷拿出一张1954年7月20日的《人民日报》说:“你应该知道,你出生的这一天,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哪些大事。”他把报纸镶在镜框里送给罗大佑。我一想,7月20日应该是巨蟹座,杨葵和张小强也是这个星座,还有阳澄湖大闸蟹,我想中国应该有“四大名蟹”。如果单看罗大佑过生日,没什么好玩。有一天我们主编开会,说我们社会部的报道变成了法制文学,我写了篇博客:主编宣布,国际部改为国际文化部,文化部改为文化文化部,经济部改成经济文化部,社会部改成法制文学部,就合理多了。很多人看了有点晕,其实就是一乐子。
读书报:什么事都凭你这么一想。但是我觉得荒诞也好,讽刺也好,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吧?
王小峰:别人什么样我不清楚,我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挺多的,至少对我来说应该保留下来、记录下来,老了之后看看,如果能给别人带来有趣的事,也挺好的。最近这两三年,观察生活的时候,我跟以前非常非常不一样。以前看什么东西非常较真:为什么这样?有什么意义?有一次采访郭德纲,他说相声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只有对生活有特别体验的人才能说,必须是看什么东西都可乐才行。这话对我很有启发,我这些年的变化,都是看什么东西是不是好玩,是不是可笑――总往这方面想。平时生活压力很大,烦心的事多,你要那么一想,心里就会乐一下,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乐趣,虽然被你想得很荒诞,也是很好玩的,找乐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我是从很拧巴的生活状态下走出来的,很多朋友好多年不联系,看了我的东西都说你怎么不着调?不像你以前的风格了。我说岁数到了,自然会走到这种状态,你没有跟我一样的经历,可能不理解我昨天那么写,今天这么想。现在再看《不是我点的火》,都觉得不应该是我写的。其实那就是乐评,再让我回到特严肃特较真的状态,真的回不去了。
为什么有法不依
读书报:你学的是法律,为什么“有法不依”?
王小峰:我的经历,说复杂也不复杂,没事儿老换工作。大学毕业时分配不是特好,分到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那时大学生毕业不是直接让你去做什么事,我想去经济庭,结果被安排搞监察。我上了一星期的班,让我去一劳改农场锻炼――去哪儿锻炼无所谓,关键我从大学毕业心思就不在法律上,我想去做记者。我的同学们找工作都找公检法,我是找报纸。当时正赶上新闻单位都不要应届毕业生,我的愿望落空了,但心里一直想做这事。监察处让我去锻炼,我借这机会辞职了。
读书报:记得看过你一篇文章,说博客写得最勤快的人,基本上都是心理毛病最多的人,所以说,压力大了,博客火了。你的压力大吗?每天大约写多少字?
王小峰:有些东西,来了感觉之后很快,一口气能写完。《小强历险记》一晚上就写出来了,写《博客无间道》也是一晚上。《诸葛亮歪传》是一边写一边贴,用了两天的时间。写特正经的东西反而特别慢。
我们生活有压力的话,肯定希望通过一种东西发泄出来,有人去迪厅蹦迪释放,有人写博客,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方式,博客为什么火,肯定和现在生活压力有关系。
读书报:博客成书现在已成趋势,像当年兴起现在已成普遍现象的网络文学一样成为新的热点。像《老徐的博客》、《潘石屹的博客》、《勃客郑渊洁》跟你的书同期面市,你有什么评价?
王小峰:曾经有一家福建的媒体记者采访,博客都在网上看了,为什么还出书?我跟那三个名人比,名气差远了,我也没把自己放在名人位置上。我后来查了一下跟出版社编辑通信的记录,是去年9月28日。之前有五家出版社找过我,估计他们也没怎么看,就说我的博客好玩,好多人看,能不能出书。我当时对博客出书没有太大兴趣,就说先到我的博客看看吧,能出我没意见。结果这五家有的还有答复,有的压根没信儿了;有的说好玩,但不适合出书;还有人问能不能改,我说没法改,改了意思就不对了。后来和世纪文景的王玲在网上聊天时,她又提出来出书,我还是那套话,她仔细看了一下我的博客,和另外一名编辑一直在编,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最早定的时间是情人节出书,一直拖到现在,和名人出书赶在一起了。其实我定出书的事时,名人们还没开博客呢!
读书报:博客成书后肯定有删节吧?
王小峰:还是有修改。没办法,出之前我自己先自捋了一遍,把过份的话都去掉。
读书报:“评论者无法以独立的身份存在,这是当今评论界的最大悲哀。”。再比如,“今天的传媒在商业压力下逐渐丧失了立场,弱智的编辑们把一些垃圾文案源源不断公之于众……”这些文字当然很过瘾,可是总会有人看着不舒服。
王小峰:写字看书听音乐是我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写字没轻没重,会得罪不少人。我得罪的人比我吃的盐还多吧。我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靠骂人出名。想出名我在10年前就出名了。只是在这个年代,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需要那么一点点勇气,既然我还残存这一点勇气,对不起,我说出来了。
诸葛亮的“歪传”
读书报:《诸葛亮歪传》写得挺好玩的,每个段子乐完都能让人想点什么。但是有些不过瘾,还想往下看的时候戛然而止了。
王小峰:很多人也问过这个问题。《三国演义》我看了好多遍,每段都能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写一些段子,七八万字都搂不住。但是我不想写那么长。
最开始我是听电台节目,有个主持人说诸葛亮开了一场音乐会,观众最多,有20万魏军前来观看。我觉有意思,就想如果诸葛亮是个歌星,会是什么样子呢?其实表面上是写诸葛亮的荒诞事,但是每个故事情节都是和当今娱乐圈有关联的,通过诸葛亮这个人物能把很多现实中发生的故事写出来,但这样写就收不住了。
读书报:你的博客去年获得“德国之声”评选的“最佳中文新闻博客”奖……
王小峰: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这个大奖。安替推荐我的博客,我没当回事儿,从来没让人去投票,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类评选和比赛。博客对我来说,只是我表达的方式而已,仅此而已。
再说说那部电影
读书报:有一段时间,《小强历险记》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趣事,见面就问:“你看《小强历险记》了吗?”能先说说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
王小峰:特别简单。有一次跟小强一起吃饭。他是一个特别不喜欢照相的人,当时朋友拿了手机给他拍照,他就特别紧张,不自然。他掏钱包的时候我们看到他身份证,就抢过来看,给他的身份证拍照,因为给他拍照的机会确实不多。这样身份证被传了一圈。后来他又一边掏钱包一边说,我得看看身份证装进去没有,别碰着警察查车。我在旁边就说,回去我写一篇警察查车的东西。一个晚上就写出来了。
过了几天,朋友在一块吃饭,就说把这东西拍成电影挺好玩的,小强可以当主角。我就跟小强说了,他以为我只是开玩笑,答应了。当他发现我是动真格的,就想往后退。我说朋友都煽动起来了,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读书报:后来我看了洪晃的《无穷动》,某些地方和《小强历险记》有些像,都是圈子里的人自导自演,可它就是没有《小强历险记》影响那么大。
王小峰:我周围有一大群多才多艺的朋友,还有一个拍过两部电影,但是都没坚持下来。关键看什么人在做,还必须有人牵头。
本来是拍出来自娱自乐,有个网站说愿意提供更大的平台,就变成公众的了。从一开始拍这个东西,我们就没想得这么复杂,我一直是喜欢把问题想的比较简单的人,前几天看很多人留言,我才发现,原来人们想的远远要比我想的复杂得多。我不是做IT的,对技术方面不懂。我做事情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做什么是我自己的事情。如果当时意识到变成公众的,可能会做得更完善一些,不会一天半就做完。
读书报:那么你还想把它完善一下吗?
王小峰:不会,就是那么真实。我当初看完《小强历险记》毛片,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家庭录像。我自己看已经看不出好玩的地方了,有些场面过于滑稽,一群业余的人弄出来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电影,想想确实挺好玩的。这完全是一个胡闹的结果,但是大家都那么认真的胡闹,一个小圈子里的人在闹,别人看着可能不好玩,或者说里面的有些典故看不明白。
至于说它是博客电影,基本上都是一群开博客的人闲的蛋疼把饭桌上的事儿变成现实。再过多少年后,回头想想,这件事还真挺有纪念意义的。这个电影记录了我们所有的毛病和遗憾。
今年1月24日,也就是春节前夕,王小峰写了一篇《凑合给自己总结一下》。他写道:“当我静下心,回顾一下这一年的所作所为,感觉能回味的事情并不多。每天睁开眼,总觉得昨天的时光又虚度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过去的一年,我突然像个孩子,越来越贪玩。不管做什么,都想玩。我在贪玩的年龄,没有机会、没有条件,所以,我没有幸福的贪玩时光。回忆起小时候,基本上都是不太快乐的。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贪玩,想想也没玩出什么花样,但很放松。”
他真的就是贪玩的孩子。采访像玩,写博客像玩,玩,也像玩一样……他希望慢慢改变自己,让自己快乐一些,轻松一些,不让自己活的那么拧巴和沉重。他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这种丰厚的积累让他慢慢养成了用比较荒诞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的习惯,然后他坐在电脑面前,通过想像,把脑子里冒出的灵感记录下来。他说,当一个人无法看懂这个世界的时候,只能用荒诞的思维来理解,这样就清楚多了,也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