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考验沈阳市民诚信的大型图书“漂流”活动亮相沈城,不少参与活动的读者却对图书能否按时收回表示担忧。据悉,世界图书日当天,沈阳北方图书城首批“放漂”1000多册图书,读者只需填写漂流书登记卡即可免费阅读。活动期间,共有34名读者领取了“漂流”书。
我觉得,图书“漂流”大可不必考验市民的诚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该活动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
从图书漂流的起源、目的(或动机)看,图书漂流本来就有两大特点,一是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二是无偿提供。虽然这些愿望是善良的,但一旦图书离开了它的主人,是谁都无法控制其流失、损坏的。它终究靠的是人愿意接受这一善意并且把这一善意传达下去,仅此而已。而那些担心图书回不来或者是漂流不下去的想法又管何用?
因此,与其杞人忧天,倒不如顺应其变:想读书,爱读书的人们自然会薪火相传,让图书漂流下去。即使某人拿到图书后据为己有,那也无大碍,至少让图书派上了它的用场――书总是让人读的,而没让它漂流到废品收购站就成。
一味给一种创意添加过多负重的做法都是与其当初的本意相去甚远的,善举总归是出于一种最大的善意,正如读书本身,一旦赋予其太多的功利就使得一件美好的事情变味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