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死何如

2006-05-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邢宇皓(《光明日报》编辑) 我有话说

凝神于《生命的肖像:当死神渐渐走近》([德]贝阿塔・拉考塔、瓦尔特・舍尔斯著,王威译,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每个章节前主人公的两张照片――生前与逝去的面部特写,揣测他们的性格和故事。这是临终关怀医院中的探访录,在这里,大多数病人只剩下生命中的最后几周,甚至几天。原以为生命逝去后的面容是黯淡的,

但是错了,至少在书中,每位主人公的遗容都呈现出一种神采,较之其生前的喜怒哀乐神态,沉静与安详更令人印象深刻。在我看来,23位主人公的故事,最终都指向一点――生死之交,人的尊严。“没有任何生命会从此化为乌有,永恒的东西会在周围显现出来,持续下去。”其中一位引用了歌德的句子。

出生与死亡,当事人大多无法选择。有尊严地面对死亡,难;有尊严地度过一生,更需要非凡的气度与智慧。柳鸣九先生《“翰林院”内外》中记述的几位学者或可名列其中。这本书可能会让猎奇者失望,让有志探得绝对隐私者绝望,但其中鸣九先生在叙述中的洞察与思考,却每每引人掩卷深思。

人该如何活着?学者重身教,作家好言传。近来又新收到柏杨杂文精选集中的两本《反说西方取经》和《“鬼话”中国正史》(陈晓明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与李敖先生最喜正襟危坐给人上课不同,柏杨先生往往把自己的身子压低,把自己弄个蓬头垢面、画个獐头鼠目,把修身立命之学嬉笑怒骂道出。不过这倒增添了几分杞人之忧:看惯了脱口秀表演,是否会把老先生也当成了一个演员,将直指国民痼疾的丈八蛇矛看成了戏台上耍弄的银样蜡枪而大呼喝彩?

《贝克特肖像》([英]詹姆斯・诺尔森著、约翰・海恩斯摄,王绍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引进于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百年诞辰年之际。贝克特的名字显然不如他的剧作如《等待戈多》那样有名,后者早已成了文化符号,甚至是某些人热衷的文化时尚。和柏杨先生不同,贝克特不想指点江山,他像一个陪审员,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法官那样声若洪钟,只是默默注视着世间形形色色的原告被告或精彩或拙劣的演出,他从不插话打断,而是将心得、判断写在自己的戏剧里。他戏剧中的人物也一样沉默寡言。很多人都声称读懂了贝克特。真的如此?谁知道呢!如果“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么,让上帝笑去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