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后现代侦探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

2006-05-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琼 我有话说

虽然中国读者对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这个名字还不熟悉,但在美国,乃至欧洲,奥斯特早已被看成是大师级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9种文字。法国的新闻界称赞他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德国

,出租车司机也能在街上认出他来,向他索要签名;在英国,他的代表作《纽约三部曲》在一个星期内就被抢购一空。美国的出版商以40万美元的高价求购他的新书的出版权。许多广告商也试图借助他的名气来提高商品的吸引力。

拥有犹太血统的保罗・奥斯特1947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5岁时,他开始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9年,奥斯特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学士学位。接着,他主修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并于1970年获得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奥斯特前往法国追寻他的作家梦。四年的留居生活使他接触到了当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后现代理论,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也开始影响他的创作思维。回到美国后,奥斯特发表了自己的诗集,并翻译了许多法国著名诗人如斯蒂温・马拉美、约瑟夫・儒贝尔等人的作品。1982年,他翻译并编辑出版了《蓝登20世纪法国诗歌选集》。同时,他开始为《纽约书评》、《评论》、《哈波斯月刊》等大型杂志撰写评论文章。

也是在这一年,奥斯特的回忆录《创造孤独》发表。这部汇集了作者对父亲、家庭历史和自我身份的回顾和思考的传记很快就吸引了读者和评论界对奥斯特的关注。1986年,他的中篇小说集《纽约三部曲》出版,立即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不仅一般读者对这部新型的侦探小说好评如潮,就连向来将侦探小说视为通俗读物的严肃评论家也对它赞不绝口。不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请奥斯特为学生开设写作和翻译课程。

奥斯特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迄今为止,他总共发表了十部小说,五部传记,两本诗集,以及大量的书评和影评文章,其中的《创造孤独》、《纽约三部曲》、《末世之城》、《月宫》、《命运之音》和《海怪》被评论界公认为他的经典之作。《命运之音》在1991年获得美国福克纳小说奖的提名,并引起电影界人士的兴趣,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了银幕。《纽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玻璃城》获得2001年埃德加最佳神秘小说奖提名。奥斯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幻想之书》在2002年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佳小说,并获得该年的原创小说奖。此外,奥斯特还编写了剧本《烟》、《面红耳赤》和《桥上的尤物》。《烟》在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由于奥斯特在艺术和文学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把1990年的莫顿・扎布尔奖颁发给了他。1992年,他获得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1996年,他获得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目前,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奥斯特的作品以简洁的文字,冷峻的哲思,扣人心弦的悬念和隐晦复杂的含义而见长。对身份的追寻和对生存意义的探索几乎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在某个突发事件之后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身份和生活模式,为了弄清事情真相而独自一人踏上了追寻之路。真相在不断地变化和消解,延伸出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主人公在认识到身份破碎和易变的本质之后,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迷惘之中。因此,奥斯特笔下的许多主人公本身既是追寻者,也是作家。他们以回忆的方式来写作,既为了修复他们破碎的自我意识,也试图为他们的生存寻找一份合理的解释。最终让这些烦躁不安的追寻者平静下来的,常常是他们对友谊、忍耐和宽容这些人类崇高品质的理解和把握。

奥斯特的代表作《纽约三部曲》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部中篇小说集由《玻璃城》、《鬼魂》和《上锁的房间》三个故事组成。《玻璃城》的主人公奎恩是一个犯罪小说家,他受一个不断打错的电话的吸引,改变自己的身份开始调查一个似乎比他笔下的犯罪小说更为扑朔迷离的案件,结果却发现所谓的受害者竟是他自己,而受害的原因正是他改变了自己的身份。《鬼魂》讲述的是一个叫做布鲁的私人侦探接受名为怀特的客户的委托,跟踪一个叫做布莱克的人。在漫长无聊的跟踪之后,布鲁才明白布莱克和怀特其实是同一个人。由于他的一举一动始终和布鲁保持一致,因此布鲁自己既是跟踪者,也成了被跟踪者。《上锁的房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范肖的人突然失踪,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女儿。他在失踪前曾指定故事的叙述者――他儿时的好友,现已是小有名气的评论家――代管他的小说手稿。范肖的小说出版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叙述者因此受出版商之托为范肖写传记。可是在写传记的的过程中,叙述者发现范肖尚在人世,而他自己却正像范肖所期待的那样,一步一步慢慢地成为范肖的化身。《纽约三部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它没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凶杀现场,没有血腥残忍的暴力冲突,没有敏锐冷静、才智过人的英雄侦探,甚至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罪犯。小说的主题不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是对自我和身份的探索,对语言本质的思考。在小说里,奥斯特通过营造哥特式的恐怖气氛,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逐步脱离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期待,与作者一起踏上追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心灵之旅,在没有答案的结局中获得对人类自身和社会现实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英国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曾说过,“在(侦探小说)这条狭窄的路上,一个作家总会看到在他前面有坡的脚印。如果他发现自己在一些细小的、次要的地方脱离了坡的巢臼,那他会感到愉快的。”奥斯特绝不仅仅是“在一些细小的、次要的西方”超越了他的前辈爱伦・坡。他借助传统的侦探小说模式来探讨后现代社会里人类所必须面对的诸如命运、身份、语言、自我的多重性和存在危机等严肃主题,他对后现代小说技巧的运用和发挥,不仅使他的作品更贴近后工业社会的现实生活,也为侦探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蓝本。应该说,“感到愉快的”不仅仅是奥斯特本人,更多的是他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