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版在全球的公映,《达芬奇密码》招惹了更多的争议。
尽管这是一部虚构作品,但在小说开篇,布朗未曾声明“本书情节基于虚构,如有雷同,纯系巧合”云云,而是代之以这样一段话:“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均准确无误。”
他对自己的核心结论是真是假不置一辞,只
绝大多数中国读者完全没有相仿的文化背景,因而,《达芬奇密码》在中国的畅销,是典型的外力推动的结果,是传媒全球化时代的最好证明。如果没有源源进口的娱乐新闻,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的天文印量,以及汤姆・汉克斯的强势明星效应合在一处所形成的这种阅读压力,必可想见《达芬奇密码》在中国的境遇,将完全是另一种样子。
读读书,看看电影,瞧个热闹,既不致落后于世界潮流,又完全不必有什么文化上的负担,更不必非得在支持还是反对,相信还是怀疑丹・布朗这个问题上做出痛苦的抉择,不也挺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