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后排右一)和《达芬奇密码》的主创人员抵达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前排左起:导演罗恩・霍华德,女主角奥德蕾・托图和男主角汤姆・汉克斯。 /摄影:克里斯・杰克
逊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三年前,他还默默无闻,而今随着一本书,一场官司,一部电影,他成了大红大紫的媒体明星。
就在上个月,他刚刚在伦敦赢得了一场被媒体过度关注的抄袭案。法官的判词认定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未曾抄袭,确保了他的清白文名。
这本悬疑小说已在全世界卖出了4300万册,但他的大部分读者直到此时,才从电视上看见一个“会动”的丹・布朗,而原来,他不过是仅有的那几张照片上一个呆板的家伙而已。
此时的他,还穿着那身固定的行头:米色外套,里面是黑色的圆领马球衫,牛仔裤,典型的中专老师打扮――没错儿,几年前,这正是他安身立命的职业,写小说不过一个业余爱好。
他在伦敦第二次出庭时,总算换了深色西装,打了领带,以示对法官大人的尊重。而这几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更光鲜亮丽的丹・布朗:名家裁剪的黑色西装,按照戛纳电影节的惯例,扎了黑色的领结,皮鞋锃亮,走在通往《达芬奇密码》首映大厅的红地毯上,竟然也顾盼生辉,少了许多曾经隐士的羞涩。
现在,我们稍稍梳理一下他的过去吧,看看一个中年明星作家究竟是怎样诞生的。
小丹在美国东部的新罕布什尔州长大,那儿有座漂亮的寄宿学校,他爸在里面教数学,他妈在学校教堂弹风琴。布朗家育有三子,小丹是老大,从小就进了小教堂的唱诗班。
现在你看到了,《达芬奇密码》作者的身世,原本就与数学和宗教连在一起。
他先在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上学,后去麻省的阿默斯特大学研读英语和西班牙语。因为对艺术史很有兴趣,他还跑到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呆过一阵子。
你又明白了一点,《达芬奇密码》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拉丁化的东西。
男青年丹・布朗于1986年毕业,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钢琴师和创作型的歌手――罗大佑那一类的,所以一路寻梦向西,1991年到了好莱坞,出了两张CD,头一张是儿童歌曲,另一张虽然是唱给大人听的,却是自掏腰包。年轻的音乐家很快感到了世态炎凉,CD仅有几百张的悲惨销量。
然后他遇见了自己的幸运女神――女画家布莱丝・牛龙(Blythe Newlon)。他们相爱。他带牛龙小姐回了老家,为了要过正经日子,他在自己的母校谋得一份教书匠的活儿。1997年,他正式迎娶牛龙小姐为妻。
每个大作家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对布朗而言,这个女人不是某位放浪的卡门,而是他太太。他在伦敦告诉法官,《达芬奇密码》的素材研究和整理工作,几乎全由布莱丝完成。太太像端茶送水一样,把弄好的历史背景、奇闻逸事和血腥阴谋,放到他的书桌上,由他来写故事。
你又明白了,为什么《达芬奇密码》的扉页上印着“为布莱丝……再一次。甚于以往。”――这句话英文版有,中文版里我没找着。
1998年,布朗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数字城堡》,他对阴谋诡计和密码破解的爱好初露端倪。
两年后,他又出版了《天使与魔鬼》,以及随后的《圈套》,但哪一本的销量也没超出10万册。
2003年的《达芬奇密码》是他的第四本小说。生活自此永远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