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欧阳山、秦牧、萧殷等老一辈的作家奠定了广东文学的厚实基础,70年代末期陈国凯、吕雷、伊始、杨干华等得风气之先,成为新时期文学较早的实践者,近年来,廖红球、谢望新、张欣、张梅、魏微、盛可以、盛琼、南翔、熊育群等中青年作家兴起了广东文学的第三高潮
,成为新世纪文学不可忽略的重要景观。
3月底,“科学发展观与广东文学创作”研讨会召开,众多研究者称,是科学发展观为广东文学的发展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广东广大作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三贴近”,唱响主旋律、紧跟时代前进,不断创作出与时代相称的优秀作品,打造出了一支叫得响的“文坛粤军”,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建构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文化活动一直非常活跃。作为广东文化的一翼,广东的文学创作活动也非常活跃。改革开放进程中人们许多新的观念和行为,许多新的社会景观,有很多都被广东的作家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了很多在全国都得到好评的优秀作品,如小说有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大风起兮》,何继青的《军营里的股民》,吕雷的《大江沉重》,廖红球的《苍天厚土》;报告文学有李士非的《热血男儿》,雷铎的《世界第X特区――深圳》,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柳明的《南国佳人》,林雨纯的《天地男儿》,集体创作的报告文学《守护生命》等,就在表现现实社会生活,传递人们的新观念和行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经济发展对文学提出更高要求
在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广东的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给广东文学的繁荣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评论家雷达认为,科学发展观对繁荣当前文学创作有若干启示。从发展目的看,是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文学是人学的观念,无不强调从“人”始,又止于“人”。人成为文学的灵魂,没有了人,也就不存在文学。科学发展观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文学则从关心人的精神的角度成为科学发展观不可或缺的一环。文学既让我们认识了自己,又让我们得到了美感享受,还引导我们营建健康的精神生态。总之,文学让人成为自由的、实现自己价值的个体。从发展动力看,在当前的商品化社会,文学已被边缘化了,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种种危机面前,文学要求得发展,成为社会和人民的必须,就需要文学工作者对劳动大众、对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怀有无比的热爱之情。每个文学工作者都应该抱有强烈的历史创造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文学发展的内涵上看,现在的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多样化创作方法的共生共荣,在文学的题材、人物、风格、样式上,不应该有高低厚薄之分,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和协调精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目的在于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要造就一代新农民。而文学是天然的以人为本的事业,它的本质规定了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人的生活和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社会生活,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熏陶人、影响人、造就人,从而发挥其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动力。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健宏认为文学要在“表现新农村描写新农民”有所建树。他说:“作家们要努力拓展农村文学作品样式,充分研究农民群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惯,学习借鉴农村民间文学中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使自己的作品在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上适应农民群众的美学趣味,增强作品在农村的生命力、影响力。同时,可以创新改造民间文学传统形式,利用民间文学贴近群众、感染力强的优势,对传统的民间文学样式加以创新改造,注入时代精神和内容,创作出面目一新、格调上乘的通俗文学作品。其次,以改编手段实现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考虑利用文学文本的母体优势,延伸开发文学作品的潜力和价值,运用改编的方式,把小说、叙事诗等转换为多种文艺门类,包括民间文艺门类的作品,依托农村电视、电影普及,广场文化兴起等良好条件,在银幕、荧屏、戏台和文化广场上延伸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作用和影响。”
作协为作家成长创造好的环境
什么力量使得广东文学的发展如此生机勃勃?
评论家王干认为,广东文学的发展得益于“文学人才成长的好环境”。
广东的高速发展与开放的胸襟和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而广东文学的发展屡屡能给人惊喜,这些年来外地成熟的作家进入广东的人数恐怕在全国排第一,而广东也加大了引进的力度。有很多读者熟悉的作家、评论家被广东作协招至麾下,比如江苏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魏微等,显示了广东文学广招天下贤士的风度。同时,广东本土作家的成长也非常迅速,他们的作品有着浓烈的“粤味”,具有其他地方作家无可替代的特色。而其他作家来到广东之后和本土文化产生的杂文文化优势也在一些作家作品中慢慢体现出来,像张欣的小说、曹征路的小说、沈宏非的随笔等都是广东本土和外来的地域文化兼容的产物。有机组合,均衡发展,便成为广东文学的一大特点,健康的生态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广东文学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廖红球也认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学人才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开发是文学事业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推动力量。广东文学创作主体的构成正发生着变化,除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签约作家、文学院签约作家、省作协驻会作家、各地会员作家外,遍布全省的创作室、工作室汇聚了为数不少的作家,一定数量的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也已成为作家队伍的组成部分。文学人才存在于文学创作者中,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知识、能力和业绩,而不能惟学历、惟职称、惟资历、惟身份。他表示说“只要是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具有社会责任感、追求进步思想、作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家,都应该列为我们尊重、团结、扶持、服务的对象”。
目前,广东文学创作队伍中有几个颇具特色的群体。一是“青年女作家群”,包括魏微、盛可以、盛琼、黄咏梅等,魏微2004年以短篇小说《大老郑的女人》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为取得较高文学成就的“70后”新锐作家之一,盛可以在书写两性心灵的微妙关系等俗世生活方面显得冷静、开阔和深邃,有别于传统的女性写作,盛琼文学语言精致考究、叙述宏大与细腻兼备、善于挖掘东方文化精神内核,她们无论艺术的探索、创作的风格、写作的发展趋势都呈现出迥然相异的面貌,值得期待。二是“青年诗人群”,包括卢卫平、黄礼孩、老刀、陈计会、宋晓贤、王顺健、阿斐、黄金明、凌越、世宾、阿樱、熊育群、方舟、郑小琼等,诗人的社会身份五花八门,他们富于才情,勇于突破,作品个性鲜明,展现了多元化的艺术风貌,既受到传统文学名刊的青睐,也散见于各类诗歌民刊和网站,昭示着广东诗群的结构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探究诗歌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兴趣。三是“深圳移民作家群”,包括谢宏、缪永、谷雪儿、央歌儿、吴君、丁力等,其文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艺术形态较为独特,作品为呈现特区生活深层景观、探究现代都市人情感世界提供了新的文本。此外,还有一批身份各异的作家代表,像官员作家林祖基、丘树宏、罗春柏、邹继海、朱泽君,公安作家范金棠、张道华,教授作家金岱、郭小东、艾晓明,“80后”记者作家蒲荔子(李傻傻),网络作家慕容雪村,留学生作家郁秀、妞妞等。
2003年末,广东省作协审时度势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文学院合同签约制方案》以及《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实施方案》,经过两年多来的改革与运作,效果十分明显。根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广东作协在国内首次推出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千夫长的《城外》,出版长篇小说5部,出版散文集、文学评论集5部,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12部,出版散文集、文学评论集12部,另有一批中短篇小说推出。
时代为文学发展提供可能性
评论家贺绍俊认为广东作协将广东文学创作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如果说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化非常深厚的国家,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化形态处在同一个空间,其现代性是一种并不完备的现代性。相对来说,广东的现代性有一个充分发育的时期,因此它所体现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新传统更值得我们珍惜。广东文学面对这样一个现代化新传统,完全有理由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当下的广东的文学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现在已经处于破茧而出,再度崛起的新阶段。广东文学建构自己的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历史的召唤,另一方面是文学内在的要求。这里有两个方面应该引起关注:
首先,广东文学必须面对当下复杂的文化挑战。这一挑战来自于全球化的剧烈冲击,也来自现实的强烈要求。这一要求将我们置于一种紧张的文化环境之中,广东文学必须面对中国新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为这些变化提供新的表现,给一个灿烂的“中国梦”提供一个新的、有深度的图案。这是广东文学面对今天的一个起点。
其次,广东文学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已建立了自己的传统。广东文学在今天如何思考当下的问题,将广东文学的传统加以创造性的转化,正是广东文学发展的另一个思考和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