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业品牌建设背后的逻辑

2006-05-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电子工业出版社 张榕 我有话说

在一个沿着渐进式变革道路前进的年代,人们很难指望在一夜之间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格局的改变都是由一系列连续的事件累积而成的――量变悄悄积累,进而发生质变。而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如果想要把握整个变革的进程,进而在变化中与时俱进、把握先机,就需要认真分析这些连续的事件背后的根源和动力。近两年出版

业发生的一些事情,特别是2004和2005年出现的伪书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其背后的根源和动力,进而研究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看企业本身。企业本身追求利润的强烈动机使得一些企业在本性上不愿意过多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表现在一些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长期发展目标,忽视企业的长期经营和品牌建设,短期行为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一些操作很规范的出版社和出版人深受其害。

其次,如果企业有明确的产权,企业家有企业财产的支配权和利润分配权,则会更自觉地考虑到企业的长期经营和品牌建设。在出版业普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一些出版经营管理者的短期行为比长期打算更加现实。

第三,中国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素养还有待提高,这也给低级趣味的书、低水平的书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第四,长期以来社会监督机制和公众监督意识的缺失,使一些造假者有恃无恐,比较猖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市场的正常发展。

以上四点就是制约出版业品牌建设的根源。出版社是既负有经济责任又负有社会责任的市场经济主体,从长期来看,出版社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其经济效益是不矛盾的。因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会给出版社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更多的消费者所认可,从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而这些品牌又成为出版社的无形资产,提升了其社会地位和市场地位,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实现。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会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反之,那些不承担社会责任、唯利是图的企业,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从而肯定是会被市场和社会所淘汰的。

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在内对图书质量开始重视,低俗、粗制滥造的图书开始被读者揭露和拒绝。这再一次说明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规律:历史总是螺旋式前进着。人类总是会追求信誉、自由和科学,虽然绝大多数事情并不是直接向上,但要想获得认同和长期效益,必须含有向上的成分,围绕向上的轨道运行。使得企业行为围绕向上的轨道螺旋式运行的向心力就是人类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企业行为的监督机制。任何忽视这个规律,没有信誉,违背经济运行规则的事物最终都会被历史所淘汰。现在,我们所在的出版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已经逐渐成熟,企业战略必须着眼于长远。

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的主角韦小宝是一个通过邪门歪道一路爬到高位、风光无限的人物,那是一个小人得志的时代。现代社会的主流是走向文明进步,像韦小宝那种小人将和他的邪门歪道一起被社会所抛弃。

通过对伪书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看到了问题根源,也看到了文明演进的力量。一方面,品牌建设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证,也是出版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读者素质的逐渐提高和鉴别、监督意识的崛起,使得出版商不得不更加重视精品打造、形象塑造和品牌建设。因此,我们可以说出版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是势在必行的,是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哈佛商业评论》2004年12月上,伦敦责任协会主席Simon Zadek的研究文章认为,企业走上社会责任之路,有五个阶段。第一,防御阶段:这不是我们的错。第二,遵循阶段:我们只做该做的就好。第三,进入管理阶段: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日常管理。第四,策略阶段:这让我们有竞争力。第五,公民化阶段:确保所有人都切实做到,参与鼓吹。

一个出版社只有建立了产品的美誉度、提高了读者的忠诚度,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心,她的品牌才能获得提高,市场才能稳固,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反之,就是短期行为,就没有发展的出路。这就要求出版社必须更加精心地做好编辑出版营销服务环节中的每一件工作。谁能持之以恒地打造精品、培育品牌,谁就能在历史的螺旋式发展中赢得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