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巨大冷峻天才”诗人霍达谢维奇诞辰120周年

2006-05-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守仁 我有话说

5月16日是被称为“巨大冷峻天才”的俄罗斯诗人霍达谢维奇(1886-1939)诞辰120周年。

霍达谢维奇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摄影师。他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并显示出形象思维的非凡才能,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入莫斯科大学,很快就成为著名诗人,1905年开始发表作品,诗集《青春》(1908)和《幸福小家庭》(1914)让当时

主宰俄罗斯诗坛的象征主义者喜出望外,以为有了新的同盟军。

然而霍达谢维奇很快就另辟蹊径,选择了独特的“新古典主义”,主张“超越”时代,挖掘生活中和人们心灵中“永恒”的东西,代表作有诗集《萌芽之路》(1920)和《深沉的诗琴》(1922)。

他强调“历史学家与诗人”的使命感和有权高于“现实”。不少诗作都反映了他对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现实的冷峻思考和不满情绪。这就使他无法在国内生活下去,于1922年远走国外,1925年定居法国,死后安葬在巴黎郊区的一座公墓里。

在他的祖国,随着“解冻”时期的到来,以及鉴于霍达谢维奇在欧美许多国家名气很大,颇具影响,苏联《莫斯科》杂志1963年第1期选载了他在国外创作的组诗《欧洲之夜》,从此这位“流亡诗人”终于在死后24年之际“回归”俄罗斯本土,并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之后,他各种版本的诗集,相继在自己的祖国出版。

霍达谢维奇宝贵的诗歌遗产被认为具有“伦勃朗式的真实”,读者会惊讶于诗人描绘主人公内心活动的细腻笔触:这里有在巴黎街头“亦步亦趋,紧紧相随”的“一对一瘸一拐的夫妻”画像,这里有透过“开向院子的诸家窗户”所观察到的大杂院生活场景,这里有对“浓烈碘酊”腐蚀瓶塞儿的哲理性沉思,这里有从“虚假的美”走向“生活中的散文”历程的回眸……霍达谢维奇以冷峻的眼光观察生活,把孤独、忧郁、深沉的感受体现在诗中,从而也把异国他乡那可怕的“悲惨世界”和“冷酷地狱”凸现了出来。他的诗,作为艺术珍品,永葆青春是公认的!

霍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音乐性,更体现出艺术的“永恒”:即使是在今天,无论时代和社会政治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诗也会被谱成吉他歌曲,广为流传并深受欢迎,其个中原因大概还在于能够使善于思考的听众和读者,勾起对祖国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沉思和淡淡的忧愁。也许,这里也体现出霍达谢维奇抒情诗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与其他俄罗斯天才诗人不同,霍达谢维奇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但《当代苏联文学》杂志曾在1988年第一期上发表过霍达谢维奇的组诗,引起我国诗歌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后来,这一组诗又被花城出版社收进“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的诗歌卷《安魂曲》(1992)中。近年来霍诗译作亦出现于周启超先生主编的《俄罗斯白银时代精品文库》(诗歌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和顾蕴璞先生编选的《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花城出版社,2000年)之中。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