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绿染书窗夏亦凉

2006-05-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我们特约请相关专家,就环境文学、环保理论、博物学、环保实践等类图书进行评述,并综合专家意见推荐了10本相关图书,希望能为关心环境问题的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编者

别推荐

1、《普里什文文集》,刘文飞主编,潘安荣等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共5卷,全套148.00元2、《种子的信念》,[美]梭罗著,孙晶译,燕山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26.00元3、《银狐》,郭雪波著,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2.00元4、《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梁从诫主编:杨东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49.00元5、《狮子》,[法]克里斯蒂娜・德尼-于奥、米歇尔・德尼-于奥著,管筱明译,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48.00元6、《吃太阳的家伙》,(德)苏姗娜・保尔森著,陈瑛译,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一版,26.00元7、《熊猫虎子》,潘文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22.00元8、《深层素食主义》,[美]迈克尔・艾伦・福克斯著,王瑞香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22.00元。9、《动物福音》,[英]安德鲁・林基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20.00元10、《环境美学》,[美]阿诺德・伯林特著,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28.00元

没有博物实践,怎能热爱自然?■刘华杰

博物类图书的出版能够为各种博物实践提供指导,是引领广大青少年接近大自然的导师、伴侣。而博物实践将为尊重自然和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很难想象,不了解、不会欣赏自然的人会真的热爱自然。

博物类图书近几年在稳定地出版,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定发展,虽然还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其中近期最优秀的著作之一是从法国引进,刘硕良、吴超策划出版的“野生动物生活实录丛书”中的《狮子》(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这是一部219页的关于狮子的精美画册,但它又不完全是画册,它还以简明的文字讲述了狮子的文化史、动物行为特点、幼狮教育、捕食技巧等。读了这本轻松、悦目的图书,可以对狮子这种动物有一种全面的理解。

另一部值得一说的是赵梅君、李利珍主编的《多彩的昆虫世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田松博士曾在2006年4月27日的《科学时报》评过此书:“从书的名字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是一部比较传统的科普书。……但是,实话说,这本书并不合乎我目前的口味。如果要说原因的话,那就是太客观,太冷静了。虽然图片丰富,但并不属于我们所倡导的博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读物。”我能够理解田松的意思,但是对于此类书我们确实有着不同的视角。在我看来,这类图谱书还是不错的、需要的,我们出版得太少、太不成体系。而这就严重限制了人们开展博物实践。我们读过太多没有基本博物学知识的作家描写动植物的糟糕作品,他们确实不曾拥有怀特、阿尔谢尼耶夫、普里什文、利奥波德、梭罗、威尔逊的学识。但很少有人追究他们为什么没有。在我看来,他们也许没有机会学习,因为远离乡村或身边没有指导教师,出版社也没有提供必要的有“指称”(reference)的图文读物。图谱并不都是给小孩子看的,中学生、大学生、研究人员也可以看,甚至可以终身收藏。我愿意大力推荐《多彩的昆虫世界》这种类型的书,毕竟它提供了数百种昆虫的真实彩色图片,方便了广大昆虫爱好者。我很幸运,小时候父亲能教我认识许多东西,我也能够读到一本收有草药植物图谱的《赤脚医生手册》,以至于我现在能够在野外至少认出500种植物。“分类学”是读懂大自然这部书的必修课程,知道万物中的一小部分的名字则是第一步的第一步。在彩色印刷十分方便的今天,我们真的可以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情有计划地做起来,按省、按地区做。陈之欢等主编的《北京野生花卉》(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5年)也是一本好书,只是图片是黑白的,品种也少了些。

另外《吃太阳的家伙》(三联书店,2005年)、“青鸟译丛”(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年)、“新博物丛书”(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天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野马:重返卡拉麦里》(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年)、《熊猫虎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类人猿和寿司大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完美的和谐:人类的动物伴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也都值得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是本相当优秀的杂志,但刊出的许多植物图片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图说(如介绍贝加尔湖考察一文),仅仅标着美丽的野生植物之类没有信息量的废话,作者、编辑可能缺少必要的博物知识。人民文学版《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所附“植物索引”中的图片至少有5种属于张冠李戴。在此,也想呼吁尽快出版《北京植物志》彩色更新版(大批学生每年都在使用已经翻得很破烂的十多年前出版的黑白插图版)。《植物名实图考》也有重新出版的必要。

环保的动力源自普通公民■提问:王洪波笔答:莽萍

莽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当代宗教思潮和环境伦理问题,著有《绿色生活手记》等,近年来参与了许多动物保护活动,在《新京报》等媒体上发表了大量宣传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的文章,被媒体称为“受难动物的代言人”。

问:近一年来,你阅读后印象深刻的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方面的书有哪些?

莽萍:近一年,我看的环境类图书不太多,有两本书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一种是梁从诫和杨东平主编的《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一种是美国人福克斯撰写的《深层素食主义》(新星出版社,2005年)。前者是一本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绿皮书,也是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向社会的发言。作为环境绿皮书,这本书对于中国近年发生的环境大事据实记载,不粉饰不回避,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同时,该书一些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改善中国的环境危局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作为民间组织向社会的发言,该书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注重民间环境保护力量的成长和公众参与,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居住地的环境破坏和困境。书中许多文章都涉及这些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分析。由薛野、汪永晨撰写的“备受争议的西南水电开发”,就西南大峡谷地带一些破坏性水电开发计划做了全面描述和分析,对于决策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相比前者,《深层素食主义》是一本具有动人情感和超凡理性的著作。作者福克斯教授(台湾译作傅可思)不仅描述了肉食导致大量动物受苦的境况、以肉食为基础的农业畜牧业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摆脱迫害和暴力的生活方式――素食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素食主义代表一种人类意识的彻底转变,即把人类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和自然相分离、相抵触。作者相信“素食可以把人类以及我们的地球引向较好的未来”。该书中译由台湾“关怀生命协会”主持再恰当不过。因为台湾拥有全世界最密集的素食餐馆,较高比例的素食人口(约200万人)和同情动物的宗教传统。该书作者在“前言与致谢”中说,“希望读者会认为《深层素食主义》是本易读、有意思而能增长知识的书”。我想他的期望已经达到了。

问:您主编的“护生文丛”销售和反响如何?

莽萍:说实话,这套书销售情况如何我不太知道。一些北京读者告诉我,他们是在三联韬奋书店和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买到“护生文丛”中的书籍的,但在其他一些城市,读者可能就不容易买到。这是很遗憾的。“护生文丛”出版后,获得“2005年度‘科学时报读书杯’科学文化・科学普及佳作”评选的“最佳丛书奖”。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在推荐2005“科学文化与科学传播”书目时,也把“护生文丛”中的《绿色生活手记》列为推荐强度较高的四星图书之一。另外,一些学者写了不少书评。我想,这套书是有助于人们深入探讨动物权利、动物福利等问题的。

问:您认为,通过环保人士近年来的努力,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否已大为增强?

莽萍:环保人士的努力一直都在持续,但是,要说人们环境意识增强了,我看主要是因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造成的。人们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希望有较为清新自然的生活,如果不可得,还受到环境污染之害,就会想这是为什么。不能低估普通公民对于环境的要求和敏感。就像内蒙东乌旗造纸厂污染案中,最具有保护草原不被污染破坏意识的群体就是居住于斯的牧民。那些只想赚钱不顾生态环境的外来开发者根本不关心这些,而靠GDP增长博得政绩的当地政府却极力维护毁坏自然的污染者。在这个案例中,世世代代生息在乌珠穆沁草原的牧民最终因为法庭判定他们没有“土地权所有证”而不能讨回被污染企业强行侵占的草场。

环境文学应成为文学的主流之一■王洪波采访整理

郭雪波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库伦旗,尊崇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所崇尚的大自然崇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银狐》、《狐啸》,中短篇小说《沙狼》、《沙狐》等。《大漠魂》、《继父》分别获台湾联合报等报刊第十八届联合文学奖和宗教文学奖。

问:您认为近来比较优秀的环境文学作品有哪些?

郭雪波:这半年来我在写自己的作品,没怎么读新书。我觉得徐刚、哲夫是比较值得关注的环境文学作家,虽然寂寞,但他们一直坚持深入生活,写作贴近现实、有力量。如果让我推荐优秀的环境文学作品,我还是愿意选择一些经典作品,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等,还有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法利・莫厄特的《屠海》、《鹿之民》等,这些作品也许并不能完全归入环境文学的范畴,但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文学性也很强。

问:近年来出版了不少动物小说,其中有您喜欢的作品吗?

郭雪波:国内动物题材的小说大多并不关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比如《狼图腾》着力于对汉民族文化的批判,而这种批判是狭义、肤浅的,其中对狼的描写很不到位,对草原、对蒙古族的理解也相当缺乏。杨志军的《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黑鹤的《黑焰》(接力出版社,2006年)都是写藏獒的,通过描写动物反过来关照和思考人性的缺陷,并不是对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的反思。这和我的创作有很大区别。

问:似乎这几年环境文学比较沉寂,人们对此的关注度在下降,是这样吗?为什么?

郭雪波:我写《沙狐》的时候还没有“环境文学”这一提法,这个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叫响的。确实,这两年社会上很少关注和提倡环境文学,好的作品也不多。环境文学必然对当前的经济过热、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疯狂掠夺、人们欲望无节制的膨胀持批判态度,在一些人那里肯定不受欢迎。在传统社会里,人们还知道,对大自然只能适度索取,但现在人类太贪婪了。我想这是当下环境危机日益深重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老百姓一定会关心生态环境问题,谁不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呢?什么是文学的主流?我以为环境文学应该成为主流之一,因为它关注的是当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沉寂也罢,热闹也罢,对此有担当、有兴趣的作家还是会继续写下去。说实在的,我也不靠这个出名,不靠这个赚钱。

问:您最近有什么写作和出版计划?

郭雪波:今年初我出版了《银狐》(漓江出版社,2006年)和《狼孩》(漓江出版社,2006年),反响都不错。《银狐》已经重印了3次,发行量达到5万册。《狼孩》是《大漠狼孩》的修订版,相比后者,修正了一些不足之处,补充了大约8万字。这两本书在网上都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现在我正在写一部新的长篇,是反映草原沙化史的,下半年完稿,也许明年能够出版。

新观念将在争议中普及■蒋劲松

近一年来,我所读过的有关环境文化的书中,两套丛书印象最深。首先是莽萍女士主编的“护生文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八本)。这套书是国内第一套全面介绍动物保护的丛书,系统深入,蔚为大观。其中既有西方关于动物权利的理论论证,又有亚洲各民族护生思想资源的深入挖掘;既有不同国家的动物福利立法介绍,又有个人的感悟和思索;还有基于神学的动物权利辩护。另一套则是“环境美学译丛”(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作为第一套系统介绍环境美学的丛书,它为我们开启了认识和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新维度,审美的感性经验将使我们以更加超越功利的心态去认识自然的真相。我最为欣赏的书是《深层素食主义》(新星出版社,2005年),它通过多学科充满学理的严格论证,揭示了肉食文化作为一种长期以来广为人们所接受的压迫制度的真相,素食主义有望成为女性主义之后更加深刻的解放运动的思潮。

这些书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这在国内相关研究水平仍然相对较低的现实状况下是必然的,正如当年宣传环保的书籍也大多源自国外一样。虽然在某些国人心中,素食主义、动物权利、动物福利、非人类中心等观念仍然太过激进,但是任何进步的思想都有一个逐渐为人所接受的过程。而引进和介绍这样一些体现先进文化的书籍,正是近代以来优秀出版人的伟大使命。

人们一时不接受这些观念,反对甚至嘲笑,都没有关系。随着我们文化的发展,社会现代化的高速推进,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将会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一种新观念能够成为人们的议题,即使遭到反对,也是很大的进步。有不一样的声音存在,会迫使人们思考,在此过程中,人们将会发现,传统观念不过是一些长期流行的偏见而已。我相信,年轻人是愿意接受新观念的,这些看似激进的观念其实往往在很短时间里就会为年轻人所接受,在社会层面上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最后成为主流话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