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资源流失让人痛心

2006-06-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振胜 我有话说

刘亮程

刘亮程是地地道道的伊犁本土作家。他1962年出生于沙湾县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庄――黄沙梁。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现在担任文学杂志的编辑。他的文学创作从写诗起步,后来转入散文创作。从1999年起,他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进行了隆重介绍。刘亮程从此一鸣惊人。他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诗集《另一只眼睛》、《晒晒黄沙梁的太阳》等。

有人说刘亮程是奔驰在西域广袤沙原上的一匹黑骏马,又是西北文坛上的一头“犟驴”――顽固地、一门心思地、心无旁骛地固守着他的故土,他的精神家园――黄沙梁。他的所有文字几乎都在写这个小村庄。他写得兴味盎然、不知疲倦。黄沙梁似乎有他永远都淘不尽的黄金。

但刘亮程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他说写作时并不考虑新疆这个概念,“地域在我的文字中没有意义。我的村庄适合放置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但它的真实背景确实在新疆,你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新疆村庄。我有一本散文《库车行》写的是库车老城人的生活,那应该算是涉及新疆的文字。”

新疆对他的意义,在于新疆“给了我语言、口音、走路姿势和不一样的眼光。”

对于自己作品在新疆的出版,刘亮程显得很无奈。“我的《一个人的村庄》最早是新疆人民社出的,印了5000本,还没发好,后来转给一个书商,据说发了几十万本。书商只给了3万本版税,这是我本人和新疆人民社共同的损失,我们都没有把握好这本书的资源。这次参加书市有我两本书,新长篇《虚土》和《一个人的村庄》)(全本),都是春风文艺社出的,我们有好作品,一般都在外面出,原因很简单,新疆发行上不去。只有在内地出不了的书,我们才会想到新疆。”

尽管新疆的出版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刘亮程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他在《倾听刘亮程》中写道,“我的写作和我所写的事物一样是平常的。想想看,你不平常怎么可以接近平常呢?我从一把铁锨开始认识世界,我让一把铁锨看见了它多少年来从没看见的活儿。我只是个干活的人。我干出了自己能干出的一大片活儿。我知道一旦起了头就得没完没了地干下去。盖一间房子怎么能算是一个村庄呢?一头牛,一条狗显然不够,得有一大片房子,得有许多模样相似的人和牲畜……我在努力用文字完成一个村庄。

朴素和沉静这些东西,它就跟萝卜白菜一样平凡平常。生活本身就是相互沉静的,只是我们一直想追求不朴素,追求轰轰烈烈。到头来连朴素沉静这样的平平常常满世界都是的东西,也变得稀罕,需要人苦苦追求了。

我盯住一个村庄并且寻找了许多年,我还没真正找到,所以还会一遍遍地在这个村子里找下去……”

无论他承认不承认不承认,我想他所说的村庄永远在新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