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通志》之《民间文学》上、下两册分别由陈建宪、林继富撰著,前不久正式出版。这是一次用志书形式介绍中国民间文学的有益尝试,也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重大努力。
该书涉及五十六个民族,上溯远古,下至当前,涵盖了民间文学的方方面面: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叙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而中华民族,“它的主流是有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语)。中华民族是连续的,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从未被割断。中华民族的特征必然在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该书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介绍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明确指出中国民间文学是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域内的各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形成的脚步,具有发生学意义上的多元共生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交流中互渗互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影响我、我影响你的互动格局;各民族的口头传统在长期文化交流中不断交融整合,既保留和发扬了不同口承传统精华,又不断熔铸出具有更大文化包容能力和丰富内涵的多元一体的新传统。如大多数创世史诗表现了中华民族同元共祖的理念。人类起源往往和民族起源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洪水神话中每逢讲到人类再造的时候,往往是许多民族在同一胞胎里诞生。著名的洪水后再繁殖人类的神话,就已在全国四十多个民族中发现。许多相邻民族之间,流传着相同的神话母题、故事类型和民歌形式,经过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交融整合,最终形成一种“和而不同”、“多元之美”的百花齐放的情况。这些结论,是十分精当的。
以志书的形式,用一定的篇幅将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全面地加以介绍,绝非易事。该书使用统一的结构,采用章、节、目的形式,进行架构。每章节开始用概说的形式,全面介绍某一民间文学形式的概貌和主要特点,包括文学形式的概念、主要资源、历史发展、研究现状等;然后再进一步分门别类,进行更加细致的论述,并摘引某些重要作品的精彩章节。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该书在志书所要求的“述”和“论”关系的处理上,把握以“述”为主,“述”是基础,“论”是提炼。
作者坦言,用志书的形式,将流动的中国民间文学进行综合的表述,是第一次尝试。由于中国民间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民间文学又具有流动性和变异性,如何通过简洁的介绍体现民间文学的形象性和审美思想,如何以相对静态的历史叙说来体现具有活态特性的民众生活文学,如何对流动和变异中的某一文学作品进行时间和空间的界定……都是较难把握的问题。书中对一些作品的介绍,特别是对流传范围广、时间久远、影响大的作品的介绍,对其产生、流变的背景,现场演述的情景,着墨不够,未能相对全面地呈现这些作品。另外,对一些民间文学形式的分类也不是很科学,稍嫌零碎。但是,瑕不掩瑜,这些问题对于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民间文学志书来讲,都是枝节问题,不会从根本上削弱其价值。对那些希望花用较短的时间了解中国民间文学全貌的读者,对在民间文学研究工作中需要查询某些资料的学者,《民间文学》一书的指南作用和工具书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上、下),齐涛主编,陈建宪、林继富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