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与玛丽莲・梦露短暂的婚姻曾被视作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
两人于1956年以犹太婚俗结婚。联邦调查局当时的一份备忘录,记录了打给《纽约每日新闻报》的一个匿名电话。打电话者声称,这场“宗教化”婚礼(米勒是犹太人,梦露则随夫改宗),显然是对米勒真实身份的“掩护”,因为他“过去是,且仍然是共产党员,并充任着他们的文化代言人”,而梦露也“已滑入了共产党的圈子”。
去年以89岁之龄去世的米勒,终其一生保持左翼政见。他反对越南战争,反对核武器,支持民权运动,甚至批评国会将共产党同情者打入黑名单。1956年,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米勒,要求他供出20世纪40年代与他一道开过会的所谓共产党作家的姓名。米勒拒绝了,因此被控藐视国会,但最高法院后来推翻了这一控罪。
米勒死后,美联社援引《信息自由法》,获得了联邦调查局有关他的多份档案,从而证实,早在被国会传召作证前十年,米勒便被作为共产党的同情者,继而是正式党员,而受到长期秘密监控。
但据米勒本人的说法,他从未正式加入美共,尽管“有两个短暂时期――分别在1940年和1947年――我与共产党活动极为接近,所以,有些人可能真的认为我已经成了共产党员。”
美联社说,米勒受到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视”,其手段多为报纸剪报,但也有一些告密者提供的情报,这些人的名字至今不准公开。在他们搜集到的米勒黑材料中,不仅有他的政论文章,亦有他与一些左翼组织的来往记录,如被称作“共产党代言人”的美国工党和所谓“被共产党渗透”的美国公民自由联盟。
此外,联邦调查局还组织专家,分析米勒剧作受到共产党影响的程度。有位告密者总结说,米勒的作品“尽管有时受到共产党的支持,但并未沿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份文件也认为:“米勒并非共产党所爱,”后者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民权分子”。
米勒的名声使他成为美国政府的目标,但也对他起到了保护作用。美联社此番所获证据显示,联邦调查局一度忌惮他的声望,而未对他施以重手,并在1956年基本结束了对他的秘密调查。
米勒对人民中国一贯友好,分别于1978年和1983年以美国“进步作家”的身份,两次偕妻英格・莫拉什访华,后一次还亲自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执导了他的名作《推销员之死》,在全世界轰动一时。
2005年2月10日,阿瑟・米勒因心脏衰竭,在康涅狄格州罗克斯伯里去世。本报当时曾刊发长文,回忆他当年的两次中国之行,并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