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家心语”问世的背后

2006-07-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晓云 我有话说

2001年5月,为了庆贺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九十华诞,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先生的新作《千禧文存》,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文化精品,特别是出自于那些享誉中外的大学者之手的文集佳构,不仅为广大读者们企盼,而且还是宝贵文化财产。于是,以季先生的《千禧文存》为滥觞,扩编为一套丛书的计划就这样

定下来了。金开诚先生为该丛书取名为“名家心语”。为了便于操作决定分辑出版,每辑五种。

既为抢救,当然要从老一辈学人开始着手组稿。我们先后走访了张岱年、周有光、张允和、周一良、侯仁之、钟敬文、任继愈等先生,向他们组稿。同时,通过电话和信函向外地的钱仲联、杨明照、饶宗颐、来新夏等先生约稿。但是,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真要想拿到稿子,别无良策,只有靠“催”。工夫不负苦心人,有几位先生把稿子交来了。于是,第一辑五种全都齐了,除了季先生的《千禧文存》外,便是何兹全、郭良玉合著的《三论一谈》,侯仁之著的《晚晴集》,周一良著的《郊叟曝言》,金开诚著的《文化古今谈》。经过一番艰苦细致的劳作,第一辑五本总算如期亮相。

“抢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休息。我们又打起精神,认真组织第二辑书稿。也许是工作轻车熟路;也许是我们的“抢救”精神感动了上帝,反正是把这一辑的五部书稿也拿到了手,经过认真的编辑加工,钟敬文先生的《婪尾集》、张岱年先生的《晚思集》、任继愈先生的《竹影集》、冯钟芸先生的《芸叶集》和吴小如先生的《霞绮随笔》五部新书又出版了。

这两辑书出版后,先后有四位作者离我们而去。到现在我们还忘不了周一良先生拿到刚出版的《郊叟曝言》时,拉着张士林主任的手说:“太好了!太好了!想不到!”先生买了400本书分赠亲朋好友。这是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被先生誉为出版最快的一本书。还有百岁老人钟敬文先生,在他去世前的几个小时,拿到了我们派人急送上的新出版的《婪尾集》,先生非常高兴,连说没有想到会出版得这么快,并叫他的学生捎话向我们致谢。此后,张岱年先生和冯钟芸先生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由于我们的工作,给这四位老先生生前带去了一些慰藉,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宝贵的文化财产及时地抢救了下来,留给后世无数的读者。有鉴于此,我们又开始了第三辑的组稿工作。在这一辑中,我们推出了季羡林先生的《新纪无文存》、吴宗济先生的《补听集》、王钟翰先生的《清心集》、来新夏先生的《出枥集》。

我们在组编第四辑的过程中,思路上有了一些变化。既然是抢救文化财产,就不能把眼睛只盯在文、史、哲这么几个领域,而应该扩大到社会科学中的其他一些领域中去。首先,我们想到了书画界中的一些老先生,他们的成就和业绩,特别是他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也同样需要及时整理出来,流传下去。这样,我们又先后出版了吴冠中先生的《短笛无腔》、华君武先生的《漫画一生》、彦涵先生的《求索集》和著名学者、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的《见闻随笔》、张允和、张兆和先生的《浪花集》。这一辑因作者与前三辑多有不同,故每书都颇具特色。《短笛无腔》集中收录了吴老赴各地创作写生时的艺术感悟和体会。华君武先生把自己几十年中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艺术主张和生活感悟,特别是漫画创作理论和实践都浓缩到《漫画一生》中去。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恰为彦涵一生之真实写照,读者可以通过《求索集》而更多地了解这位艺术老人的坎坷而充实的人生。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的《见闻随笔》是他近年来坚持读书看报,学习思考且手不停笔之结果。上个世纪30年代,私人创办的刊物《水》由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张吉友先生的儿女们自撰、自编、自印、自发,90年代中复刊,从苏州的九如巷流到了北京,流向了全国。流淌中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都在张允和、张兆和等编著的《浪花集》中留下了印迹。

面对这四辑一大排丛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永远忘不了已经远逝的钟敬文、张岱年、周一良、冯钟芸等先生,他们的音容笑貌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更不能忘记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的“抢救”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