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所有大学都办有自己的学报,重点大学的学报还有文科学报与理科学报之分。这是属于校一级的学术刊物。中文系(时下已有不少中文系改名为文学院、人文学院等,名字虽换,但仍属于系一级建制)向来是大学最活跃的学术单位与思想平台,因而不少大学的中文系也创办有自己的学术刊物。余生也晚,属于“文革”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重庆)创办的《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是当时“美学热”中一份引人瞩目的学术刊物。该刊的主编是西南师大中文系的苏鸿昌先生,以书代刊,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所设栏目有美的研究、美与艺术、美与生活、美学之窗等。遗憾的是,苏鸿昌先生英年早逝,该刊断断续续坚持了数年,大概于1988年左右停刊。随着“美学热”的退潮,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的这一份系刊现在已鲜有人知了。
同样创办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直坚持至今的《文艺理论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创办的。华东师大有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这一面旗帜,因而该刊在我国文艺理论界颇有影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沙)创办的《中国文学研究》,也是一份跨越世纪坚持至今的系刊。湖南师大中文系汇聚了凌宇、谭桂林、罗成琰等一批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因而该刊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独具特色。
《长江学术》是武汉大学中文系于2002年创办的大型学术刊物,由北师大郭预衡先生题写刊名,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初为半年刊,自2006年起改为季刊。该刊首任主编龙泉明教授,与我以前都在西南师大中文系执教,以后他去了武大,我来到北师大。2003年2月22日,时任武大中文系主任的龙泉明君来北京为武大中文系一级学科授权“跑点”,同时送他的女儿去法国留学。那天,他请刘象愚、刘勇和我在北师大对面的同春园饭店餐聚。万万没有想到,同春园竟是见龙泉明君的最后一面。这位为武大中文系学科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并创刊《长江学术》的川籍学者,竟于2004年1月英年早逝,享年53岁。
与武汉大学同在一城的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拥有130多位教师,号称“亚洲最大的中文系”。在我的记忆中,华中师大中文系曾于上个世纪80年代办有一份《外国文学研究》,后来的情况不甚清楚,故而打住。
北京的大学数量是全国最多的,但有意思的是,除了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创办有《中国文化研究》以外,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校的中文系,均没有自己的学术刊物。个中原因大概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学术刊物众多,发表论文比较容易有关。但近年这一情况有所变化。首先是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些教授,纷纷担任该校“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主编,如程光炜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编,金元浦担任《文化研究》主编。当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不是中文系系刊,但中文系的教师担任这些刊物的主编,多少可以扩大中文系的学术影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改名文学院)也于2005年创办了系刊《励耘学刊》,由启功先生题写刊名,学苑出版社出版。“励耘”二字出于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的书斋名“励耘书屋”,以励耘命刊,这是很有深意的。自该刊分为文学卷与语言卷,每辑60万字,现已出刊两辑。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美学热”、“文化热”、“方法热”,学术界颇为热闹,当时申请刊号也比较容易,因而大学中文系创办刊物的热情也比较高。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面向中学语文界的刊物,如杭州大学中文系的《语文战线》、西南师大中文系的《语文》、浙江师大中文系的《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版〉》、河北廊坊师专中文系的《语文教学之友》、山西师大中文系的《语文报》、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写作》等等。90年代以后,申请刊号越来越难,于是一些大学中文系往往通过以书代刊的形式,创办学术刊物。四川大学中文系1996年创刊了《中外文化与文论》,由曹顺庆教授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刊大概出版了10辑左右。川大中文系(现改名为文学与新闻学院,简称“文新学院”)近年又创办了《文学与文化研究》,也是以书代刊。目前以书代刊最具规模的当数汕头大学中文系的《新国学研究》,由著名学者王富仁教授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富仁教授于2003年由北师大调往汕头大学,在汕头大学校方与李嘉诚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创办了《新国学研究》丛刊。据创刊号“编者的话”介绍:该刊以刊发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目前只刊发特约稿件,不接受外来投稿。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王富仁教授的《“新国学”论纲》,长达163页,至少也有10万字。
以上拉杂所谈,只是我所了解的一些大学中文系的学术刊物,实际情况当然远不至此。关心中文系学术刊物的读者,如有兴趣也可通过各大学中文系的网址加以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