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给笔者的整体印象就是“图文并茂”。全书一共有11幅图或表:9幅插图,一幅地图,一幅图表。地图和图表的论证性自不用说,单说那9幅插图,你不得不为作者的匠心所折服。这几幅插图并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另一种论证手法,这些是非文字和非数据的证据,玛丽・E.哈泽德(MaryE.Hazard)将此称作为“无声的语言”(silentlanguage),这9幅图中有7张反映了16至18世纪英国社会中间层的住房,它们以更直观的画面向读者展示了其时人们住房的变化:由早期的殷实到后来的豪华气派,这些不仅仅反映出了那时人们财富的变化,更反映出了人们观念的一种变化。
本书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是关于“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的概论。中间的第二章到第七章具体论述了哈利法克斯教区中产阶级的形成。在中间这六章里,斯梅尔旁征博引,利用这一时期哈利法克斯教区遗留下来的书信、遗嘱、账册、日记甚至是当时的建筑,建构了一段该教区中产阶级的形成史。
中产阶级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之所以非常重要,就在于这个集团的一种积极向上、不偏不激的理性文化观念,这包括生活观、心理期望、价值观等等。那么斯梅尔笔下的中产阶级的内心世界又如何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利益观,即关注公共利益,他们可以为之勇挑重担,可以为之振臂高呼,可以为之据理力争。另一个是财富观,近代英国准中产阶级是从早先的农民和工匠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他们身上秉承了他们祖辈所具有的节俭,他们还具有后来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审慎;他们又向往那种与他们经济优势相匹配的优雅、舒适生活。于是这些有钱人在节俭和文雅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迷茫,慢慢地工商业者和专业精英有两个版本的文雅,一个是有节制的体面,另一个则是无节制的放纵,恪守前者的成了后来的中产阶级,而追随后者的则家道中落、一落千丈。因此后来的中产阶级的财富观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节俭、审慎,二是优雅闲适。中产阶级用前者将他们自己与土地精英分开,用后者将自己与下层劳动者分离开来。“在哈利法克斯,人们的美德取决于如何同时兼顾追求文雅和坚持节约的能力。”中产阶级占有这种将文雅与他们商业伦理完美结合起来的观念,并尽力维护它,他们丝毫不客气地抨击讽刺那些奢侈放纵沾染恶习的人们,比如一段对沉溺于牌局的女人们的描写幽默而辛辣,“她的精神是那样全神贯注,而她的内心是那样焦虑不安(因为你肯定知道,一个淑女很少冷漠地游戏),以至于随着输赢忽而异常激愤,忽而纵声大笑”.。英国乃至西方中产阶级文化观中的量财而行的理性财富观或许就是这群人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斯梅尔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决定论,同时又避免了因此而滑入纯文化论。他强调了社会经济变迁和文化观念变迁之间的互动作用,认为在英国中产阶级形成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在方法论上对于我们国内的学者可能也不无启发。
(《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美]约翰・斯梅尔著,陈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