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学与研究

2006-07-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研究服务网络(www.ttrnet. 我有话说

《马克思传》(英)戴维・麦克莱伦 著; 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英国著名马克思研究专家戴维・麦克莱伦所著的《卡尔・马克思传》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是第一部涵盖了马克思生活各个方面的英文版传记。《马克思传》(插图本)取材于该书第三版的中译本。从中,人们会看到一个思想深邃、性情不羁、更为人性化的马克思,而“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淹没,马克思仍然是伟大思想的奠基者”。同时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走近马克思”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传》(插图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学者

张曙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这本书对沟通学界和大众,对于缩短学术和大众之间的鸿沟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他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提供了一个语境。

人大出版社出这本书应该说是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第一,这本书确实是马克思的生平和他的思想结合的比较好的一部著作,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思想的普及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这本书对沟通学界和大众,对于缩短学术和大众之间的鸿沟有重要的意义。看了这本书之后,人们就会了解,我们为什么要知道马克思,为什么要了解马克思,决不是仅因为他成了我们的意识形态,而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一种认同。

第二,这本书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有一本把马克思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欧洲的思想文化传统和马克思的思想结合起来的书,非常重要。马克思的思想来源,基本上是两个大的传统。一个就是启蒙运动之后的自由传统,康德的、费希特的,包括后来黑格尔的,基本上还是启蒙运动之后的这样一种思想。再一个就是基督教的,比如马克思要解放人类,包括罗素等人,他总是和基督教的人类的拯救分不开。当然这个东西在马克思那里,他转化为另一个东西了。转化为一个现实的人类解放的事业。但是他跟基督教的救世情怀是分不开的。这本书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提供了一个语境。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把他拿到我们的语境里来,做一定的变通,而不能通盘照搬。马克思那个时代也没有飞机,也没有互联网,现在的青年确实在这样的语境中长大的,你要让他们接受马克思,就得适应现在这种语境。

第三点感想,是我的一种假设,如果马克思活得足够长,活到今天,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成为执政者了,他会怎么办?这种虚拟的意义在于怎么维持我们党的地位和合法性。马克思的理论在当时基本上是一个批判的理论,一个革命的理论,而我们今天面对的是建设,而且我们正在建立一套秩序并成为这套秩序的维护者,我们今天要讲合法性,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早已定格,他是社会公正的化身,也是政权合法性的象征。

唐少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本书非常客观地、具体地、多角度地来展现马克思的一生,令人读后有一种非同一般的历史感和厚实感。

这本插图本的马克思传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马克思非凡的一生经历的细致展现。它非常客观地、具体地、多角度地来展现马克思的一生,令人读后有一种非同一般的历史感和厚实感。这部传记自马克思的童年写起,在马克思成年后到马克思逝世之际,几乎在此期间每一个年份的马克思的经历特别是他的思想和著作,都有介绍、叙述和评论,而且若干方面的细致和深切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尤其是在对于众多中国读者而言过去鲜为人知的马克思历史生活的诸多事实及细节的展现上,颇为值得回味。二是这次出版的插图本马克思的传记译本图文并茂,给广大读者以十分形象直观的阅读感受。三是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译意准确,文字清晰,叙述流畅,力图把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融会贯通于全部译文之中,致使中国读者读起来琅琅上口,对长达50余万言的全部译文几乎没有什么生疏感、晦涩感。我们对译者一人独自完成这部译著的翻译和校对等工作所具有的不懈努力和认真精神,谨表示钦佩。

周凡(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只有超越马克思的一些东西,才能秉承马克思的真精神。

我也读过其他几本马克思的英文传记,比较后觉得本传记更有特点,这是一个真的马克思研究者写的。作者在英文世界是影响最大的,他写东西有很多本人的理解,这是很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思想体系,产生于当时的条件和情况。马克思思想如何和当代、后现代文化、后工业文化对接和嫁接?作为一个思想,它本身有它的困境,思想本身有它的局限,如果不能认识到马克思是近代的产物,是近代的哲学,那么很难来秉承马克思的真精神。我认为,只有超越马克思的一些东西,才能秉承马克思的真精神。

聂耀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对现代年轻人来讲,马克思是一个响亮的名称,但是一个极其含糊的面貌。这本书的出版对现在的年轻人有极大的适应性、针对性。

看了后感觉特别好,特别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有极大的适应性、针对性。对现代年轻人来讲,马克思是一个响亮的名称,但是一个极其含糊的面貌。受过多年马克思的教育,但很难说出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他可以说一些他从哲学教科书上提到的一些东西,但是具体到马克思是什么,他们基本上是很含糊的。今天,真正的马克思,年轻人不了解,而如果用这样形式的一本书,就比较适合了。我想一般大学生,只要他有这方面一般的兴趣,他就会去看。这对整个社会真正了解马克思、了解马克思思想,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马克思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何在?马克思的历史定位,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者、对立面。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那咱们今天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说到底也就是资本的运作。马克思对资本运作和资本的批判,对今天中国有指导意义。那么是否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变成我们批判市场的工具呢?当然绝对不应该这么看。因为,马克思是一种社会理想的化身,是一种价值体系的化身,是一种人类希望的化身。在这方面,马克思永远是我们的指导。另外,我们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来讲,可以从马克思那寻找思想资源。

出版人

贺耀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马克思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对我们这些人来说是精神支柱,我们完全是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下学习、成长起来的。我们对马克思有一种十分遥远但又十分亲近的感觉。《马克思传(插图本)》把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一个鲜活的马克思,一个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马克思,一个不断在奋斗中探寻真理的马克思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马克思一生不懈的追求,即使生活那么困苦,仍然不懈地去追求。我本人不是搞哲学的,是学经济学的。从我们经济学来讲,这本书中写马克思创作《资本论》那一段,探寻剩余价值那一段,都很让我们感动。我们觉得通过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让读者相信马克思。让我们能够走近马克思,去聆听他,去体会他,最终能够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编者

郑一明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站得住脚的。

我们选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当时确定两个原则:一是选20世纪以来真正已经在国际学术界站住了脚的,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典著作;二是选苏东巨变以后新出的一些比较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麦克莱伦的这本《马克思传》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则选入译丛的。麦克莱伦在英语世界非常有影响,英语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用的许多马克思经典文献都是他编的。这本传记在苏东巨变后出了第三版,我觉得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它是经历了检验,站住了脚的。

《马克思传》值得期待,我觉得有三点原因。一是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国,但是从以往的马克思传记的出版情况来看,从内容上讲,还没有哪一本高于麦克莱伦。包括梅林的马克思传,这是我们一直在用的,它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出的比较早,它对后来的史料、文献的发掘就略显不足。后来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德国学者格姆科夫的马克思传,影响也比较大,但是它没有麦克莱伦这本生动。第二个理由是麦克莱伦确实是英语世界马克思研究最权威的人物,这样一个人,在他一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马克思传,其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三是这本书把三个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把马克思作为工人运动的领袖写得很鲜活,把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发掘得很深,把马克思个人的人格写得很生动。也就是把一个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个人(尤其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读者。现在有了插图作为装衬以后,这本书就更完美了。

专家

梁树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问题,基础性的工作还是文献建设问题。

领袖传记的出版在十年前有一个热潮,四川人民出版社、河北出版社、新华出版社都有几个版本的领袖传记。这几年革命领袖的传记出版并不突出,当时我们人大出版社拿出这个传记出来,我就觉得可能有特殊的思考。我觉得,传记的出版与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二者之间往往有个相互促进、引导性的作用。麦克莱伦进入我的视野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史的学者。包括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当时我看了这些书后,我认为麦克莱伦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比较起来的话,更靠近马克思。去年他来人大一个论坛演讲,虽然他没有讲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思想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和马克思的关系近,跟中国的关系也近,中国的一些学者都和他有密切接触。

我们中国的学者能否建立一个科学的马克思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迹、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包括文献学的研究都是应该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问题,基本理论建设问题,科学马克思主义学的发展和建设问题,我觉得基础性的工作还是文献建设问题。作为研究,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这套书的价值是很大的。文献的建设、翻译的引进,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我们人大社做得比较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