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至5月,我应意大利汉学家马西尼教授邀请,赴罗马大学东方研究院访学。60天里,别无要事,只是读书。而身在罗马,自然最期盼到梵蒂冈图书馆。近年来,国内关于梵蒂冈所藏汉籍的报道多了起来,一些学者还有幸踏足梵城,寻访那里的中文旧籍。随着中西学术渠道开通,你来我往交流增多,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将有机会前往梵蒂冈图书馆。此番就读该馆三周,借阅西士所著中国语文手稿近20种,明清字书、韵书及其它旧籍逾40种,录得笔记数万字,收获不小。但终因时间有限,未能尽览所需,且读之匆匆,记之草草,不免留下遗憾。其间所摘所记,当另行发表,这里只就梵蒂冈图书馆及其藏书略谈几点印象,以飨有心于此的学界同人。 |
梵蒂冈
一
梵蒂冈图书馆在梵蒂冈城内,而梵蒂冈是一独立国家,城门一如国境,门口有卫兵把守,路人游客均不得进入。须持有效阅览证,过三处门禁、两道关卡,方能进图书馆。首先在入口登记处申请当日出入证,然后持此证至办公楼秘书处,办理阅览证。办手续时,最好请本地友人陪同前往。虽然接待人员也说英语,如能有一位操意大利语的罗马学者,在关键问话时略作解释,会便利很多。除本人护照外,还须由当地学校或科研机构出具公函,证明学有专业、居有定所,并说明此来是为纯学术目的,如考察宗教史或东西方文化交流史。循例不接待在校学生,博士生也必须有教授担保,证明确有特殊需要。证分长期、短期,访学者只能申请短期,注明有效期至某日,通常为签证到期之时。排队填表、电脑照相等等,手续略嫌烦琐,但效率甚高,且分文不收。一旦取得印有持者照片的阅览证,开馆期间便可随时入城,但记住一定径直往来于城门与图书馆楼之间,避免受好奇心驱使而随意走动,因阅览证毕竟不是梵国身份证。
图书馆楼翻修于1984年。正门面西,门洞甚窄,乍看与普通单元楼无大区别。但两扇木门书卷气十足,各镌三组罗马神话人物浮雕,配有拉丁铭文。自上而下,左边一扇上刻:Philosophia|Litterae|Musica(哲学,文学,音乐);右边一扇则刻:Artes|ScientiaeNaturales|As鄄tronimiaMathensis(艺术,自然科学,天算学)。门厅也不大,二十余平米,正中间置放一座某使徒雕像。在登记处,以图书证换得号码钥匙一把,存上书包,便可径上阅览室。
上至半层,见左右各设一间展厅。右厅正中,由三脚立柱支起一只巨型黑白间纹玉盆;墙上悬挂坤舆全图,为南怀仁1674年所绘。左厅壁上,挂有平面天体图,系汤若望1634年的作品。两幅图都已暗褐褪色,字迹依稀可辨。当年大批教士,就是从罗马出发走向世界,把传教视为天赋使命,深信基督教义是普遍真理,适用于万国生民。南怀仁和汤若望在教中地位显赫,与清庭关系不错,半生留居中国,死后也未得归葬。记得几年前寻访京城二里沟利玛窦墓,见到利氏墓葬的左右两侧,分别为汤、南二氏的墓碑,这与梵蒂冈图书馆设专室追念其功,似乎不是巧合。
从一层至二层,楼梯甚宽,阶梯、扶手均为白色大理石制作。二层以上,楼道分左右,宽窄与普通公寓楼相差无几。上得三层,推门入室,眼前顿时豁然,两侧都现硕大空间。有目录室、手稿室、书刊室;有圣经专架、教会史专架、羊皮纸书专架、古文字专架,不一而足。学术书籍多分类陈设,寻索方便而快捷。
馆内制度严明,规矩繁多。每日入馆,先验阅览证,以证换取钥匙。钥匙带有号码,既用于存取什物,也作借阅凭证。进入阅览室,先将钥匙交予管理员,在登记簿上签到,然后填写借阅单。借阅单一式三联,须写明书籍编号、所在书库、借者姓名、钥匙号码等。一次只借两本,且读完一本,才能换取另一。12:00-14:00为午休时间,可留馆阅读,但不再借阅。下午限借两本,至五时闭馆,若未及读完,可以留待明日。凡属手稿,取出之时最好当面打开封套,检查现存状态,发现纸损页缺,宜及时向管理员报告,否则有可能被推定为责任人。阅读时,手稿须摆放于专用木架,手指不应停留于稿面;作笔记只能用铅笔,禁用钢笔圆珠笔等,翻页时则不可持笔在手。不过可以自携电脑,每桌每座均设电源插孔。相机、手机均在禁用之列。有位朋友去年来此,未谙规矩,手机铃声大作,结果被拒借一周。这还算是轻罚小错。能来梵蒂冈一趟,本就机会难得,时日不多,如今遭此惩罚,痛悔可想而知!所以每次入馆,务必检查手机,看是否已经关闭,或置于无声状态。
填妥借书单,总须等候刻把钟。乘此间歇,可以活络筋骨。出阅览室,走下半层,楼梯之间是方便之所。左手有小门,通向图书馆大院。欲抽烟、谈话,打手机或用投币电话,可以来此。院子为长方形,宽约30步,长70步,没有奇花异草,树木也不甚古,只是普普通通的花坛草坪,与图书馆的素雅环境很相宜。四围都是楼,楼体已显旧损,多处墙皮剥落。往西侧看去,高墙背后,露出梵蒂冈标志建筑圣彼得教堂的半截圆顶。穿过中心花坛,至右侧一座小小的城堡,便是餐饮部。每日中午,都在这里用餐。一份比萨饼,加一杯意式浓咖啡,约3欧元;天天如此,果腹而已。若自带食品,务须加倍小心,因无论楼内、院中,都绝对禁止饮食。
二
梵蒂冈图书馆本是罗马教庭的内部藏书楼,如今正式名称仍是“梵蒂冈教廷图书馆”(Bib鄄liotecaApostolicaVaticana)。初建于1451年,以后几经沿革,所藏逐渐扩展,为历来学人宝重。至1883年,梵蒂冈解禁部分秘密档案,同时图书馆也开始向公众开放。当然开放是附有条件的,与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有义务为所有读者服务不同。与阅览证一同下发的《入馆须知》,申明梵蒂冈图书馆直属教廷管辖,拥有自己的律法和政令,“无论入馆前或入馆后,本馆都有挑选读者的绝对自由”;“读者必须遵循本馆工作人员的指令,没有讨论的余地”。这意味着,倘若你因某种缘故被拒入门,或因触犯馆规而被褫夺阅读权,即使你觉得冤枉,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投诉,没有任何世俗法律能给你支持。所以,事先务必通读《入馆须知》的各条细则,严格按照规定去做。一旦被指犯规,并且确有其事,就不应抗辩,那样只会加重处罚,以至被永久拒入。
从关卡门禁到种种规矩,梵蒂冈图书馆给人的印象,是有那么一股子惟己独尊的霸气。但正因为壁垒森严,才限制了人流;正因为有重重约束,才得以确保安谧肃穆的阅读环境。说到硬件,梵蒂冈图书馆比较谦诚,自认楼旧厅小,无法与现代图书馆相比,读者会感到空间不足,不够舒适。其实,除手稿室读者较多、经常满座,其余如书刊阅览室,空座常达八九成。总的看,空间对于读者来说大抵够了,只是用来摆放书架、陈设书刊便略显拥挤,也难再有拓展。至于舒适,倒未必不及多数现代图书馆。虽然,桌椅是旧式木制的,但若换了现代合成的,感觉反会别扭。查阅检索很方便,各室的编目指南,都置于入口处,库藏所在一检可得;也提供电脑查询,惟机器不多,常被占用。顺便说一句,馆内的便所相当现代,而且肯定属于世界上最干净的。
这里的服务无可挑剔,尤其想到这一切,除了饮食和复制,都是无偿提供的。只要你有时间,无论来多少次、借阅多少种,无论借阅的材料多么珍贵,都不收费。当然复制不在其列。复制价格昂贵,A4纸每页16欧元。定价一高,会吓退多数读者,对于保护珍稀稿本倒不失为一种额外的手段。
工作人员都和善可亲,乐于相助。手稿室的两位管理员,起初不苟言笑,一周后已经相熟,见我天天来此,便请我坐到头排“保留座位”。一次,其中一位还唤我到书台前,示意我看电脑屏幕。原来也是一位功夫迷,正欣赏网上李小龙的镜头。虽说有种种规矩,但在不破规矩的前提下,管理员都能通情达理,尽量为读者提供方便。
三
把守国门的卫兵
就所藏而言,梵蒂冈图书馆也很特别。其藏书以历史、语文、神学为主,兼收法律、科学诸类,尤其富于手稿、写本等从未刊行的史料。这里藏有多种语言的珍稀文献,所以日常来访的学者各种肤色都有。而单就西文本身的资料来说,大量馆藏也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有一次,看到邻桌一位女士借出一部巨型西书,总有三尺见方,须两位管理员手抬,放在特制木架上,读时则只能取站姿。我很好奇,问是什么书,答是中世纪某国宫廷的账本。对于欧洲各门学科史的研究者,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文献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此外还兼收各类钱币、地图、画品等,在这些方面也绝对是一座富有的博物馆,只是不公开展示藏品而已。对于中国学界,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汉籍无疑具有独特的魅力,尽管汉籍只占梵蒂冈藏书的一小部分,为汉籍而来者也只占读者的极小部分(关于梵蒂冈馆藏的汉籍,容我另文介绍)。
在梵蒂冈读书,是一种享受。这里的氛围清爽雅静,无纷无扰,可以读到秘籍,探到宝藏。但是享受之余,也会生出诸多苦恼。你会恨自己准备不足,尤其于西文未能尽晓。假如你只会英语,那么在阅读与中国有关的西文旧籍时,你将发现这种当前最流行的外语基本无用。即使读的是汉籍,你也会遇到西士用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德文等写下的批注评语,而最少出现的就是英文。你会恨自己囊中羞涩,无力把所爱一股脑儿全部复制;哪怕只印一两页,所费不赀不说,手续也相当烦琐,有填表申请、付款等候的时间,倒不如手抄笔录。你还会恨自己时日有限,不能久驻,而库藏太多太富,难以悉数搜讨。是多多浏览以求得概识,还是选其部分来精研细读,这让人不易决定,很为此苦恼。
最后,如果你去的不是时候,恰赶上7月中旬至9月中旬,那就远不止是苦恼的问题了,因为这一期间梵蒂冈图书馆根本就不开放。另外如12月份的最后一周,一月份的头一周,4月中旬的整一礼拜(值复活节),以及所有周六、周日,是梵蒂冈的法定假日,都闭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