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海明威充满了同情。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来华访问,不仅促进了两国的文化
交流,而且增进了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海明威和新婚妻子玛莎
▲《海明威在中国》(增订本),杨仁敬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28.00元
15年前,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著作《海明威在中国》,在论证选题时,作者杨仁敬教授告诉我,国际上已出版了《海明威在西班牙》、《海明威在巴黎》、《海明威在古巴》等著作,但还没有一本《海明威在中国》的著作。杨仁敬教授是我国研究海明威的权威学者,这一选题的价值自不待言。书出版之后,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戴文葆先生撰写了一篇书评,称“这是对于海明威研究的新贡献”,“厦门大学出版了《海明威在中国》,这一新贡献无疑地具有国际意义”。后来,这部著作在美国荣获海明威研究奖(在全球每年授予一位学者)。当时,我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也想写点文字评价一番,但毕竟入行还不久,又有戴老先生的书评在先,所以不敢胡乱涂鸦而造次。
15年过去了,这本著作的生命力不减,很有再版的需要。初版时,这部著作在国内最引人注意的是海明威远东之行的政治意义。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以海明威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之行为中心,向读者阐述了此行的目的、经过、收获和意义,从不同层次来审视海明威对中国的访问。其中关于海明威夫妇与蒋介石夫妇的会见,以及秘密与周恩来的会见的内容成为这本书的亮点。15年之后,我觉得这部著作有很大的扩容空间,于是建议作者:增补近15年来美国新出版的海明威传记中对海明威中国之行的评介;增补关于海明威其人其作在中国的影响和传播的研究情况,以揭示世界文学大师之一的海明威对中国学者和读者所具有的永恒艺术吸引力;增补近15年来国内海明威研究的论文、专著和译著的目录索引,为学界提供更丰富的研究资料。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海明威在中国》(增订本)内容篇幅较原版增加了三分之一强,以更宽广的视野诠释了“海明威在中国”这一题目。
《海明威在中国》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著作。其学术价值早有定评,我不想再费笔墨而让读者费时。海明威是以“硬汉子”形象驻留在读者的心中,无论是他本身的“硬汉子”形象,还是他作品中的“硬汉子”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曾令多少读者在逆境中顽强屹立而不倒。《海明威在中国》的海明威形象,使这位“硬汉子”形象在阳刚的主色调中增添了丰富的底色。
1941年春天,海明威以美国《午报》记者的身份,他的新婚妻子玛莎以《柯立尔》周刊记者的身份一道来到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的中国采访,当然还有附带的任务―――到缅甸度蜜月。海明威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这是一次艰辛而愉快的旅行。他完成了《午报》给他的使命,了解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并建议美国政府明确地向蒋介石表明:不支持中国内战。他同情中国人民的遭遇,钦佩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精神,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他们在中国的旅途中,在深入前线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和生活上的不便,他们夫妇虽同为战地记者,但俩人的情绪和态度却截然不同,使我们看到了“硬汉子”海明威性格的另一面。
海明威是个魁梧的巨人,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人们说“他的手指比钢管还粗”。他性格豪放,在战区前线司令官为他举行的宴会上,他过人的酒量使同桌的14个中国军官烂醉如泥地躺倒在桌下。这个坚强的硬汉子,在他的中国之行中,也让他的新婚妻子看到了海明威的另一面。她说,他沉着、灵活、耐心和斯文,而这些是她过去不熟识的品德。海明威能深入下层,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和交谈,很快就了解了中国的社会情况。他在香港为《午报》写了三篇文稿,在这些报导里,海明威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抗战的形势,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同日本侵略军英勇作战,而蒋介石却把他们当为自己的“心脏病”,欲除之而后快,只把日本侵略者作为“皮肤病”。如果国共磨擦加剧,中国出现内战,日本就可能征服中国,美日开战便难以避免了。为了避开新闻检查,他把稿子打在薄纸上,塞在鞋底下飞往马尼拉。可见他胆大心细,时刻保持战争状态下的警惕性。他的“斯文”在与蒋介石和周恩来的会见中,在与下层士兵交谈中表现得恰到好处。在重庆时,他给一位美舰海军上尉讲了六节写作课用以交换六瓶威士忌酒。他对那位上尉说:“你要做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两样东西:同情心和紧张工作的能力。不要嘲笑倒霉的人,如果自己倒了霉,也别去斗争,随机应变,急流勇退。”这话颇耐人寻味。
海明威的新婚妻子玛莎也是一位战地记者、作家,而且还有一重特殊身份―――罗斯福总统夫人的密友。她聪明、漂亮、活跃,独立性极强,不愿凡事听从丈夫的指挥。中国之行生活条件的艰苦和长途跋涉的劳累是她始料不及的,无论是在途中,在前线,在重庆,她总是时时抱怨、烦躁和不安。而海明威却能随遇而安,乐观、愉快和幽默。有一次出门去采访,玛莎不知到哪里去方便。没有树木,也没有灌木丛。田野里唯有裸露的泥土和稻茬。有个厕所,是用竹子搭成的极简陋的小楼,踏板五英尺下面有个粪缸。只有爬上摇晃的楼梯才能进去方便。玛莎对海明威说,这不合适她。他回答说,没有人为它适合她用而建。她不得不开始沿着摇摇晃晃的阶梯上去,这时空袭警报响了。海明威对她喊着:现在怎么办?她回答:她愿意在高处。日本飞机迅速地飞过去。玛莎下来后,海明威笑了。他开玩笑说:如果日机轰炸了,那将是多么不光彩的牺牲。他怎么向了解她这位大无畏的记者和如同她自己曾对《柯立尔》编辑描述她是个“灾难姑娘”的各界人士解释她的死亡呢?虽然玛莎说海明威是“不情愿的旅伴”,但她后来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幽默、机智、宽容和刚强的人。因为,他对玛莎很体贴,每当玛莎发牢骚时,他总会开开玩笑,让她开心。
海明威与玛莎在中国之行中的种种不和谐,不是性格差异使然,而是俩人的心态不同,也就是对中国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当时中国的卫生环境和恶劣生活条件,海明威可以忍受和泰然处之,玛莎却常常发火。玛莎说:“我不喜欢那么理智、那么谨慎、那么牢靠,那么不自然却能混下去。中国令人精疲力竭,令人震惊,令人沮丧,令人沉闷。”海明威则对她说:“你糟糕的是,你以为大家都跟你一样。你受不了的,他们也受不了。如果像你想的那么坏,他们就会自杀。”后来玛莎也承认:“他将中国人看成‘人民’,而我却把他们当成一群被奴役的、勇敢的但注定要失败的人。”对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海明威充满了同情。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来华访问,不仅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当然,玛莎与罗斯福夫人的特殊关系,无疑促使美国重视海明威提供的访华报告,并果断地采取了某些重要的措施。海明威夫妇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作出了一份特殊贡献。
《海明威在中国》(增订本)的出版,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海明威这位“硬汉子”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文本,让我们对“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这句名言有更丰富的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