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先生著《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版)是一部非常好的著作。作者笔下的文学,已放大为文化的视野,正是契合了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实际。作者做史料编年,尤其注意新的文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下的是苦功。作者关注的,是文学的自然流转,因此并不刻意用史料去印证某种先验的理念,但同时,正是在作者举重若轻的运筹下,最易流于枯燥的故纸却焕发出了动人的光彩。400多年,500多位文人穿行其间,令这本书已经不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秦汉文人史。其中不仅有翰墨文章、吟咏酬唱,更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掌故、文人形迹甚至政治风云、权谋机变。沉心潜读,乐趣也就在悠然心会中得到生发,由此会对“文学即是人学”这一真谛有更深切的感悟。
公立教育存在的意义之一,便是赋予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公平地获取知识的权利。那么,这样的教育本身是否公平呢?杨东平先生著《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把现阶段中国教育公平定位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作者在书中探讨了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距,接受教育的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性别差距……没有慷慨陈词,作者却用实证的手法,从大量事例、数据中分析、解读,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得用“经济还不发达”或者“有待改善”这样的只言片语便可搪塞过去的结论。作者在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当前教育空前发展的形势下,公众对教育的评价却颇有微词?我想,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在品读前人历史的同时,今人也在为后人书写着历史。不论是否在历史书页上署名,都注定不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