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可以看到的是,现在我们的评论界、书评圈和媒体正处在一种畸形状态,对名家大加追捧,对作品扎扎实实的一般作者不理不睬,虽然现在名家的真货色已经不多了。”近日,在大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家族小说《深宅活寡》的研讨会上,评论家对目前批评界、媒体圈追“名”逐“热”现象开炮
《深宅活寡》的作者许开祯为甘肃人,年届不惑,已出版长篇小说五部。“可以说,这部家族小说具有相当的艺术功力,而且作者已出版多部长篇,但我本人就是甘肃人,居然从来没有听说过作者的名字。”评论家雷达感慨,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几年来,做评论的、做媒体的过多地把眼光放在名家身上,名家火得不得了,顾不得写好东西,因为就是半成品也可以卖好价钱,所以,现在很多名家的新作水分很大;但一些扎扎实实写东西的、而且功力相当深厚的新人却完全在他们视野之外。”评论家白烨呼吁,希望批评界和媒体能关注那些正处在上升阶段的作家,关注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评论家表示,现在部分名家的新作一百万稿费都拿不下来,但是,“名家的真货色已经不多了”。
雷达将这种现象评论为“虚火”。他认为,诚然,关注名家会带来“明星效应”,但如果仅仅考虑吸引眼球,未免失去了评论界和媒体“发掘作者,发现作品”的初衷。他同时忧心地提出,批评界、书评界现在已经形成了圈子化的不良风气,在这个“圈子之外”,还有一大批写了很多年,积累也比较深厚,同时有非常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却淹没在每年铺天盖地的新书中。对此,白烨深有同感:“文学肯定是出了问题。文坛越来越大,‘文学’越来越小;作品越来越多,‘作者’越来越少。”他认为,现在很多读者误把阅读和消费混为一谈,而消费的正是“名家”。评论家何镇邦判断,媒体和评论界在市场中形成的这种心态,短期内很难扭转。雷达则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部分名家的新作质量在下降,却在评论界和媒体的集体关注下一路“市场走高”,“写什么都畅销”,长此以往,肯定会降低读者对阅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