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割不断的闽台缘

2006-08-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永钦 我有话说
  闽台缘缘深何处,这是近年来两岸学者共同关注和不断探寻的问题。有关闽台文化关系研究和台海研究等系列丛书的出版,使海峡两岸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探寻取得了积极成果。汪毅夫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闽台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最近,他的《闽台缘与闽南风》一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汪毅夫祖籍台湾省台南

市,曾祖父汪春源,是清末台湾最后一批举人。1895年,以汪春源为首的台湾举子上书清政府,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史书记载他们当时在都察院门口“垂涕而请命”,被称为台湾的“公车上书”。台湾和福建对于汪毅夫来说都有着不解的情缘。从1990年开始,他一直致力于探索闽台缘,至今已有十部有关台湾和闽台区域社会文化的著作出版。《闽台缘与闽南风》禀承其一贯的“擅长从微观入手,精心发掘各种罕见的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见微知著”的研究风格,使用了大量前人未曾使用过或忽视的民间文书等资料,如寿言、哀启、齿录、家训、私家信件等等,搜集范围广泛,内容繁杂。

中华文化随同移民的南迁从中原延播到福建,经由福建的本土化发展,再度播入台湾。汪毅夫用了大量有说服力的史料,以“言必有物、言必有据”的严谨治学态度取证设论,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段的闽台关系,证明两岸特别是闽台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作者提供了台湾社会历史的许多细节,如台湾的文职官员出缺时,要由福建现任官员调补;台湾乡试诸生多到福州参加乡试,福建省的内地与台地因福建乡试而设定了常年交流的契机;等等……作者还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的角度证明闽台两地的某些共同性和某些差异性,通过典型个案分析和相关问题阐释,指出:“清代闽省内地和闽省台地事事相同,连社会问题也有共同性。”

如果说“闽台缘”表明了闽台两地的历史渊源关系的话,那么“闽南风”则体现了“闽南语方言区”内百姓情感的联结。作者在本书中用“闽南语方言区”的概念指称福建闽南漳州、泉州、厦门和台湾,以及广东潮州等地,全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探讨了闽南语歌仔册、闽南碑刻、闽南民间文献和说唱文本、闽南语皮(纸)影戏本等的流变传播情况,以《台省民主歌》的史诗与史实相互考证辨析,充分说明了台湾人民的祖国认同观念。

作者指出《台省民主歌》乃以“清国”之“钦差”在台湾建造铁路的事迹起兴。“钦差”指初以巡抚衔到台督办军务、后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刘铭传在台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卓有建树。《台省民主歌》开篇讲述“清国”之“钦差”的事迹,并称“百姓闻名少念伊”(按:“少念伊”即“想念他”)。……说明从日据之初开始,对“清国”贤良官员包括刘铭传的思念常流露于台湾的文学作品。

该书中“从福建馆藏档案看台湾义勇队同仁”一文,收录了《台湾先锋》第五期(1940年9月15日)登载的王少华的“老当益壮的蔡老同志”的文章,该文曰:“这次他(指蔡老同志,当是蔡湘洲)又自动参加台湾义勇队,他感觉着台湾人不可如犹太人样的无祖国,要争取自由独立必须参加祖国抗战,参加祖国抗战,必须加入义勇队。”这是台湾同胞的心声,更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作者通过对民间文献史料和档案资料的细致梳理和深切体察,使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祖国认同观念具体生动地得以表现。正如作者所说的,“祖国认同的观念从来是台湾人民爱国主义传统的最为显要和重要的部分,即使在日据时期的台湾,此一状况也没有改变。”

  (《闽台缘与闽南风》,汪毅夫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