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生杂志:一代人的阅读盲点

2006-08-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泉 我有话说

1914年,商务印书馆创办《学生杂志》,这本带来巨大声誉和效益的杂志,创办者是张元济、杨贤江、茅盾,作者有叶圣陶,郑振铎……大师们以热忱严谨的态度专注于这项如今许多传媒人眼中

的“雕虫小技”。因为他们明了,他们的读者,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未来。

如今的中国,缺乏的显然不是一本足以涵盖整个青春期的经典杂志,而是一种合理、有良知的态度。

孩子们得到圣诞老人的祝福

两年前曾创造票房奇迹的《极地特快》揭示出新一代孩子的诸多特征:怀疑、自私、孤独……这场思想瘟疫席卷全球。美国的X一代(Generation X)父母与孩子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大约是始作俑者。而在中国,同一年龄段的父母也不示弱。经历了十年动荡和锐意革新,他们不再仅仅充当家庭立法者的角色,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由此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力,居高临下的教化与指令,无法使其就范。它引发的蝴蝶效应便在于,学生杂志的编辑们也需要重新明确自己的定位,在读者眼中,他们不再是万能的布道者和传教士,新一代读者不再热衷于臣服与忏悔。

这代人的成长显然是个棘手的问题。年初,上海的《中文自修》杂志组织过一次研讨会。该杂志主办的第19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将初赛题目定为“渴望”“责任”“宽容”“感恩”“真诚”。在对70万份参赛文章进行随机遴选,统计分析后,专家们发现,对这五个组成健全人格的概念,学生们竟然完全不理解,他们从未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许多学生坦言:“不知道什么是责任,知道了也不敢承担。”一石击起千层浪。为此,《中文自修》杂志联合教育、科研机构及国内数家媒体,发出“加强当代中学生人格建设”的呼吁。80、90一代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学生杂志在人格建设过程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中国杂志界在开疆拓土之外,更需明确的使命。

《极地特快》的主题曲或许能带来些许启迪:“When all the dreams of children / Once lost will all be found/That's all I want/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因为重拾了失而复得的梦想,一个怀疑圣诞老人的孩子,最终选择了相信;一些原本偏执、孤独、自大的孩子,最终修复了残缺的心灵。

恰好有一本曾风靡全球68年的杂志,便以“圣诞老人”为名。《圣诞老人》首任编辑玛丽・麦佩斯・道奇的理想贯穿始终,比如,对国家、家庭、自然、真善美的感知,对生活真实的描述和未来生活的准备,与世界同步……为此,全世界一流的作家、艺术家,如杰克・伦敦、吉卜林、霍华德・派尔等,先后投身其中。一般学生杂志每隔3-5岁便会形成难以逾越的阅读障碍,《圣诞老人》却最终跨越年龄界限和知识层次,成为当之无愧的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礼物”一词,符合这本杂志的基调,拒绝教化,实现梦想。

如今的中国,缺乏的显然不是一本足以涵盖整个青春期的经典杂志,而是一种合理、有良知的态度。国内报刊业转型期间,学生杂志市场化壁垒重重,其计划经济色彩,或许仅次于机关报。许多仅为应付考试而机械编排的教辅杂志,许多为赢利而不择手段的低档杂志,充斥着书报亭甚至教育部门的推荐书单。

《萌芽》的钻井式运作,被引为此类杂志突围的典范。凭借“新概念”引爆了一座火山,继而打通舆论和出版领域,通过持续有效的造星运动,成功转型。风格相似的《少年文艺》虽也曾依靠作家、翻译家所向披靡,却终因对新兴消费势力无动于衷而落了下风。《萌芽》的造星计划遭到众多杂志、出版社效颦,它们所依赖的年轻作者及新锐精神,虽能获得短期收益,但是,几个明星背后更广大的一代人,似乎不是人们关注的命题。

以竞赛推广杂志的蛋糕也越做越大,“福泽”全国甚至全世界。几本学生杂志联军便拥有以“奥林匹克”命名的全国作文大赛,贾平凹的《美文》也当仁不让,开发了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虽然它们至今仍无法与“新概念”分羹,不过,“华文”这根救命稻草却终于被死死抓牢,大家像曹操一样仰天大笑,涌上不归的华容道。几年后,中国学生杂志面临日韩、欧美系的汹涌攻势,唯一能够自立于市场的,大约便仅仅是“华文”这张揭不去的画皮。至于这张“看上去很美”的画皮下将包裹怎样的灵魂,贪恋美色的人们依然无心问津。

什么是一本学生杂志的理想与使命?

1914年,商务印书馆创办《学生杂志》,这本带来巨大声誉和效益的杂志,创办者是张元济、杨贤江、茅盾,作者有叶圣陶,郑振铎……大师们以热忱严谨的态度专注于这项如今许多传媒人眼中的“雕虫小技”。因为他们明了,他们的读者,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未来。

1916年的《美国儿童》杂志上,有一则吉尔伯特玩具公司的广告:“孩子们,组合玩具将给你带来无与伦比的乐趣,巴拿马运河、布鲁克林大桥、埃菲尔铁塔都将在你的双手中诞生。”这则广告与当时的办刊理念相吻合。在那个物质文明极度膨胀的时代,它所宣扬的昂扬向上的国家精神同样深植于未成年人心底。将一个玩具与影响人类文明史的浩大工程建立关联,孩子们觉得被尊重,被认可,获得满足感,潜伏于心底的梦想得以实现。这一代读者后来成为支撑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的中坚力量。

历史总是过于偶然,一种姿态便可能决定无数人的命运。然而,仅仅是这种严肃或蛊惑人心的姿态,却恰是当下许多国内学生杂志迟迟不肯降下的身价;或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自以为是地用幼稚的目光审视读者,躲在成人世界的水晶球里张望外面的天空;殊不知,水晶球外早熟的孩子们也注意着办刊者的一举一动,预言他们的未来。无须危言耸听,这场两败俱伤的博弈,输掉的将是几本印刷品和整整一代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