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应该是契诃夫的《变色龙》。它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我随手乱翻中发现了它,一下子就被情节吸引住了。首饰匠赫留金举着那血淋淋的手指头,又可笑又可怜。主角奥楚蔑洛夫随着狗的主人的变换而变来变去,好一个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人呀。《变色龙》的语言是如此精彩,现在仍记忆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那是1986年的夏天,老师在高声朗诵高尔基的《海燕》。窗外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黑色的海燕仿佛幻化成一个精灵出现在眼前,展翅高飞,热情地去迎接风雨。气势真豪迈呀!
记得一个高中同学从家里拿来一本《普希金诗歌选》。封面是那种忧郁的深蓝色,插页1是一幅作者的黑白肖像画。深邃明亮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读者,好像要把热情喷洒给每一个人,浓黑卷曲的头发和连鬓的胡须衬托着瘦削的脸,直勾勾的鼻子,微微翘起的嘴唇想要告诉大家什么。诗人追求理想,追求自由,歌唱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和人性之美,却遭到沙皇的长期流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多么美好的诗句。可惜诗人为了爱情决斗而死,过早地陨落,好让人惋惜。
在大学里,我们开始大量接触俄罗斯文学,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浩浩荡荡、风采各异的俄罗斯作家吸引着我们。《罪与罚》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紧张而又痛苦的“另类有志青年”拉斯柯尼科夫;《死魂灵》中的骗子乞乞科夫牵出了五个身怀绝技的乡村地主;《古拉格群岛》读来是沉重的,它的主旨正如作者所说:“一旦谎言消失,暴力也随之裸呈,衰弱,无能,一触即溃。”托尔斯泰为我们奉献了许多不朽的精品,我最喜欢他的《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一看到玛丝洛娃就惊呆了,回想起往事,就如同无数的鞭子抽打在他的背上。他决定用爱去赎罪,去唤回玛丝洛娃迷失的心灵。托翁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心灵的煎熬,以及救助别人与自我救赎的过程。这个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旨意耐人咀嚼:聂赫留朵夫为什么这样做?值得这样做吗?作家晚年构思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一个贵族青年的形象,用意何在?主人公是托尔斯泰灵魂的影子吗?丰富博大的托尔斯泰让我产生无限敬意。
苏联解体了,苏联文学也画上了句号。《读书》和《博览群书》曾经在此后的日子里大量介绍了苏俄文学的内幕。我从中看到了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多作家内心充满了痛苦、迷茫和无奈的情绪,无论是备享殊荣的高尔基还是诺贝尔奖得主肖洛霍夫,有时都无能为力,更不用说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了。
对于当今网络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俄罗斯文学渐行渐远,就如西伯利亚大草原上辉煌的落日,面对她,我们只有无限沉思。我们期待她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