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与家庭的矛盾由来有自,从哲学家本着思想至上而单身,到理想主义者本着爱情至上的目的而单身,再到当前人们在经济的驱动下自愿或被迫单身,从个体的角度往往可以消解为主流与非主流的选择,对于社会却是无法回避的痛。
曾有一首流行曲名为《单身公害》,歌中唱道:“没人疼,没人爱,小心单身是公害。”如今来自德国的最新调查数据证实了“单身公害”的地位。在对德国东部的5个州进行调查后发现,年龄在15岁至50岁之间的男性要比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多出近28万人,特别是在20-25岁的年龄段中,男人过剩现象尤其严重,由此造就了大量的单身汉。关于男多女少的忧思已经是老生常谈,单以笔者身边的同学好友而论,生子者已达十余家,而千金仅有两名。重新回到德国东部的光棍话题,当地的社会官员还未如何,环保部门先焦急起来,列出一系列统计数据: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的一名家庭成员平均每年大约制造1000公斤垃圾,而那些单身汉一年处理掉的垃圾废物要多出600多公斤。另外,5个光棍要比五口之家一年多燃烧61%的天然气,多消耗55%的电和多购买39%的日常必需品。铁证如山,指向一个结论:单身即公害,浪费空间,浪费能源,污染环境。
虽然上述统计数据并未显示单身女性是否也为破坏环境助了一臂之力,而德国东部女性的缺乏也有其历史、社会与经济的原因,但单身却是各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澳大利亚最近的报告指出,“单身时代”已经降临。半数以上澳大利亚家庭的人员构成都不符合人们对家庭的传统认识,即要有夫妻和孩子才构成“家”,现在能达到这一标准的比例仅有47%。此外,近1/3的澳大利亚人选择终身不婚,还有更多人选择了“连续单身”,即独居与同居交替进行。这一现状迫使专家将“单身”的定义改写为“既没有结婚,又没有同居或长期恋爱”,并进一步推断,到2026年澳大利亚的“单身家庭”将达到35%,而传统意义上的“家”可能会减少到30%以下。值得关注的是,澳大利亚的“单身”潮流是由女性引领的,而且是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女性,《周末澳大利亚杂志》称之为“高度进化的物种”。多了一个不婚女,天地间便多了一个无妻之人,同样用澳大利亚的话来形容,叫做“剩男”。
“单身家庭”是无可奈何的创新,单身与家庭的矛盾却由来有自,从哲学家本着思想至上而单身,到理想主义者本着爱情至上的目的而单身,再到当前人们在经济的驱动下自愿或被迫单身,从个体的角度往往可以消解为主流与非主流的选择,对于社会却是无法回避的痛。稳定的组织结构倾向于由稳定的单元组成,社会的本性决定其更钟爱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虽然有时候也必须解决家庭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美国男人加入“家庭主夫”的行列,既不找工作也不做家务,呆在家里当“啃妻族”,数量上40年来增加了近400万,社会学家忧心忡忡地认为,许多妻子会把不工作的男人甩掉。经济问题促成家庭解体,也有人算过一笔经济账后决定回归家庭。德国给照料孩子的家庭妇女每月300欧元的补助,同时为独自赚钱养家的丈夫提供税收优惠,现在尝到这一政策的苦果,宣称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国库进项减少等弊端。非此即彼,进亦忧退亦忧,站在经济的立场上,社会就必须为捍卫家庭稳定付出经济上的高昂代价。
单亲家庭在道德上获得认可,试管婴儿、精子卵子库、代孕母亲甚至未来可能的克隆人,在技术层面上使家庭丧失了在种族延续上的独占性与优越性。当不恋爱,不结婚,不交配都无法妨碍繁衍后代,甚至可能是经过选择的更优秀的后代时,“如果人人都独身,无异于种族的慢性自杀”这一主流反对论调也失效为无意义的担忧,反而是居高不下的生活费教育费,驱使人高速运转不进则退的现代社会成为生育的最大敌人。当澳大利亚以退让姿态接受个体与家庭的混淆时,在环保角度上传统的“家”却获得了最有效的攻击武器。貌似严肃的“单身家庭”与近乎戏谑的“单身公害”,其意义上的消极与积极,大概需要颠倒一下。因此,站到时代的前列与潮流的风口浪尖上,我们得承认:相亲是公益事业,而媒人则是环保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