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何处觅英雄

2006-09-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晋悦 我有话说

8月31日上午,现代文学馆。中俄作家展开了关于当代文学作品中“英雄”的讨论,发言之踊跃,连午饭时间也被错过。共识之外也有争议,比如对保尔・柯察金这个文学形象,中方作家依旧缅怀,俄方则多认为已经过时。

作家瓦西里・阿克肖诺夫认为,寻找正面主人公形象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题,但是新生代创作群体已

经不再寻求正面形象。虽然不能说这些主人公都是负面的,但也说明,今天追求已经不同。无论我们所说的英雄也好,或是主人公也罢,其实都是多余的。他笔下那些社会上罕见的、多余的,但又是必须的形象就是他的“英雄”。

作家韩石山认为,俄苏文学最善于寻找自己的主人公或者英雄。但在和平时期,如何塑造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呢?英雄的行为往往是有别于同时代的人的。他对这样刻意寻找作品中的英雄是否可能表示怀疑,而一旦作家有意塑造英雄形象,人们就会对此群起效尤。这不仅仅会毁了英雄,也会毁了作家和读者。所以英雄或者是主人公不仅仅是阿克肖诺夫指出的多余的、社会所必需的,他还必须是被作家无意中创造的。

瓦格里乌斯出版社总编阿列克谢・克斯塔尼昂表示,19世纪有一篇针对《罪与罚》的文学评论曾指出,主人公最好传递的是思想,而非行动。也就是那个时代塑造了多余人的形象。但是到了20世纪,文学在人物塑造上日益注重情节描述。比如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就是典型的大段情节而无所作为。而20世纪苏联的战争文学虽很有才华的,但把塑造理想人物发挥到极致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那些口号式人物并非为社会所需。克斯塔尼昂认为,主人公也好,英雄也罢,他们应该既是善于思考的,也是善于行动的。

纪实文学作家何建平则表示,作家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主人公或者英雄都或多或少掺入了作家的人格和信仰,这个时代没有必要放弃对保尔这样的人物塑造。

作家米哈伊尔・塔尔科夫斯基说,无论严肃文学还是通俗文学,人们对英雄的需要已经日益遥远,小人物或生活中的人更受读者喜爱。

小说家、评论家胡平认为,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什么是英雄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和令人迷茫,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平民形象,这是新时代不同历史观的反应。

作家亚历山大・卡巴科夫则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两种,一种是时代的牺牲品,一种是时代的英雄,这两种形象对社会都很有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