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也即1960年后,原作家协会的领导曾召开了二、三次外国文学情况交流会。会议出席人员不多,由当时作协领导层负责外事工作的严文井同志主持。我记得参加会议的有罗大冈、杨宪益、曹靖华等老先生,以及世界文学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少数同志。会议初期的中心议题是西方文学的新现象,因为四、五十年代文学界对苏联、东欧了解较多,同西方接触极少。这几次会上谈到了英、法、美的一些作品及倾向,例如反映这些国家中青年(尤其是工人)对社会颇为不满的情绪,即所谓“愤怒的一代”的代表性作品,并决定选几种译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出版。其中有《往上爬》、《愤怒的回顾》、《在路上》,后来还加上了《星期天晚上和星期日白天》。这些就是不公开发行,还不作宣传的所谓“内部书”出版的开始。但当时不称为“黄皮书”。
过了不久,“内部书”开始以翻译反映苏联文学中的一些新的倾向的作品为目标。最先的一本是美国人编选的暴露苏联生活中阴暗面的《苦果》。
以后接连几部都是在苏共二十大后突出反对个人迷信或主张自由化的著作。首先是爱伦堡的小说《解冻》,这本小说的中文译文本来发表在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刊物《保卫和平》上,后来作者又在苏联发表了续篇。正续两篇后来都出了中文版。所称“解冻”即由此而来。
爱伦堡可谓是自由化的一面旗子。为了了解和研究他的思想的形成经过,出版社不久又请译者陆续译出他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
在报告文学方面,“内部书”主要译出了奥维奇金的针对农业问题和官僚政治的特写集《区里的日常生活》。此书在苏影响甚大,在中国也有影响。奥维奇金那几年曾来华访问,人民日报委派记者刘宾雁陪同,刘对他很赞赏。刘宾雁后来写了《在桥梁工作上》一文,也深受他的影响。
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翻译过三种作为“内部书”出版的诗歌作品。
一是以反个人迷信为主题的《娘子谷》,作者叶夫杜申科那时还是青年诗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力争新奇。
二是《焦尔金游地府》,这是叶夫杜申科在一首发表过的写战争的长诗中加进了新的一章,抒发从改革营释放归来的人们的悲惨遭遇。
三是诗集《人》。此诗获得苏联文学评奖最高奖。作者是立陶宛人,在苏联作协地位甚高。人――主要指航天英雄加加林式的人,但也表示脱离个人迷信思想影响的现代的“人”。
选译这些作品,一是为了了解反个人迷信对各种文学著作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了解作家们在文学技巧上的变化。
在1960-1970年间,日本文艺界和社会上出现了复活军国主义,怀念军事历史的热潮。拍了大型的宣扬胜利和悲剧的影片《山本五十六》和突袭珍珠港的《虎、虎、虎》。接着,作家三岛由纪夫在自卫队的集会上号召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忠,并当众剖腹自杀。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即交待有关负责人通知人文社,尽快将三岛由纪夫主要作品译出,让我国社会人士了解这一动向,加强警惕。人文社组织大专院校日本研究专家,先后译出了《忧国》、《丰饶的海》(三部),以内部发行方式供应有关读者,这是“文革”后期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三岛的书中鼓吹了腐朽反动的武士道精神,怀念对东南亚的占领,宣扬色情生活。
如果说,内部发行书前期的读者面比较狭窄,主要供应文艺界和领导人士,70年代后出版这类书逐渐转向更多的方面和层次。正好,那时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将近四十年,那一代的人怀念往事,希望重新认识历史。因此,那段时期出版了几部以历史为背景,以真实历史人物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当时均称之为“政治小说”,因而更吸引读者。人文社出版了以俄英外交往来为内容的《正午的暮色》,上海出版了以苏联外交活动为题材的《库茨涅兹桥》。但在读者中引起较深入影响的,是美国作家沃克的长篇《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沃克是美国著名通俗小说家,在这两部书中他写到了东西两大战场。苏联人不太赞成他的观点和成绩,说他是美国官方的军事历史学家。90年代中,已有关于版权的硬性规定,这两部书由上海的出版社买去版权重印,仍然受到读者的欢迎。
这些书起初被称为“内部发行书”,又因为其中相当部分用黄色封面纸,作简单的装帧,也曾称之为“黄皮书”。开始出版时,曾严格地按一定范围发行,后来略略扩大印数,改为“控制”发行,以免流行太广。在收进的各种著作中以小说为多。粗粗估计,单是苏联的小说大约共收近80种。但仔细分析起来,其内容性质与思想倾向,也还属于好几个方面:
1、像索尔仁尼津的描写劳改营生活和囚犯遭遇的书,还是不多,只有数种。
2、写战争年代和军人生活的比较多些,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3、有些作品只是因为两国处于对立的情势中,暂时内部发行以观察其效果,如儿童文学中的《白比姆黑耳朵》(该书为1978年在庐山举行儿童读物座谈会而出版)。
4、有的书收入则是为了了解一种文体产生的原因和社会效应。如《带星星的火车票》。
70年代初,尼克松与田中角荣先后访华,随之建交。这对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人文社从50年代起,在楼适夷先生的领导下着力出版日本作品。那时主要是两个方面:继续出版日本古典作品(如一系列物语);反映日本当代的反战与争取民主的新作。70年代后,读者要求的是表现日本当代心态的新作。这时,以“控制发行”的方式出版了几部作品:即松本清张的《日本的黑雾》,反映日本的几件犯罪事件都与美军占领有关;有吉左和子的《恍惚的人》;写日本面临石油中断问题的《油断》;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写日本人在各种危机来的心态。这些作品虽然文学价值不高,大都属于一般通俗小说,但在日本出版后都曾受人注意,因而使人感到这种触及日本迫切问题的文艺作品,反而更能令中国读者触摸到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