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空迷局中寻诗之旅

2006-09-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孙学敏 方方 我有话说

新诗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下孕育的艺术生命形式,宛如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血儿”,流动着古典、现代、传统、国际诸多文化因子,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因子略领风骚就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流派,就像一棵枝节蔓生略嫌杂乱的树。中国新诗史是一道耐人寻味的谜题,《中国新诗史论》从时间、空间、文化的三重纬度带领我们求解新诗史的

骨肉生成以及未来走向。

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新诗史研究献上了一份厚礼,无论是学术含量还是知识含量都堪称精品。全书分三编,分别从新诗史的时间视角、空间视角和文化视角对新诗产生发展的态势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阐述。打通现当代的时区局限,从长时段分析新诗的古今之别,从中时段研究新诗的中西之别,从短时段研究诗人的世代结构,作者将新诗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去审视,从长焦到短焦,最后聚焦在诗人世代结构,构思有致,思维谨严。打通两岸三地和海外诗歌囿限,以新诗本体为研究对象。在沿海与内地、内地与海外、国际与本土的文化交流冲击中揭示新诗创作的钟摆规律和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传统的长河中拾掇起新诗这一节点,于传统的断裂中探求未来整合的良性态势。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切入,对新诗的“变异”过程给予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和梳理。新诗不同于古诗的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方法是什么?新诗这一艺术形式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会像“变色龙”一样变化频频?新诗为什么会变成小说的“卫星”?这些问题背后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文化动因,本书穿梭时空,视野宏阔,不拘一格,对新诗展开了一场拨云见日式的寻根之旅。将思潮、运动、文化、文体、传统、世代、个人等诸种因素融会在一起,宏观的眼界,微观的论证,交相辉映,透视新诗。作者多年从事海外诗歌研究,因此在做新诗跨国界研究时游刃有余,也收录了许多对文本和诗人研究的宝贵资料。作者在论述时于高密度理论话语中不时加入一些机智灵妙的譬喻,也为此书的易读性增色不少。

《中国新诗史论》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将文化转型期理论纳入新诗史论研究,将新诗定位为转型期的艺术。作者立足于文化转型理论,力图“通过社会学意义上的奋斗来实现美学意义上的飞跃”,新诗和古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传统,其“分水岭”就是古今文化的转型。书中对新诗产生的土壤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追溯影响新诗发展走向的社会的文化的个体的诸种因素,审视新诗发展的脉络和走向。从这个角度研究新诗史,无疑开拓了新诗史构建研究的艺术视野。

(《中国新诗史论》,章亚昕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