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罗马逛街记

2006-09-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姚小平 我有话说

罗马城里的广场,简直就像北京城里的胡同一样多。胡同有长有短,广场也有大有小。大的广场当然宏阔壮伟,而又风格迥异,如“西班牙广场”、“威尼斯广场”、“纳沃那广场”、“人

民广场”等,都自成胜景,是观光客必蹈之地。小的广场常常只是一块街心绿坪,多以喷泉点缀;或是交通枢纽、换车场所,也都各具其名。在意大利语里,大广场称“piazza”,小广场叫piazzale,其实本义都是街道:街道一变宽,或者几条街汇达一处,就成了广场。

众多广场当中,我路经最频的要算是维多利亚广场,因为隔三岔五得去罗马大学东方研究院。一年前,东方研究院从大学本部迁来阿美岱街184号;阿美岱街就在维多利亚广场南侧,北靠罗马公交总站,火车、汽车、地铁都在这里中转。184号原是一处军营,后由市府租下,再低价转租给罗马大学。因为距学校本部有段路程,周边缺乏学术氛围,别的院系都不愿来,而现任院长、汉学家马西尼教授却偏偏相中此地。如今东方研究院与服装批发市场同在一楼,与一家巨型菜场隔街相向,终日物流频繁、人流杂沓,方圆数里鲜见其他教育研究机关。当然也不无好处。众多印度、阿拉伯移民以及韩裔、华侨开设的商店饭馆,似乎都是东方研究院的配套设施,使她独得一种通俗语言文化的环境。学院下设汉语、日语、韩语、印地-乌尔都语、阿拉伯语诸系。在东亚语言中,前些年数日语系最大,现在汉语系已与之不相上下,并有超过的趋势。

以维多利亚广场为中点,周遭的华人商铺据说有七百余家,经营者以浙江人居多。某日午后,闲得无聊,便大街小路胡乱兜;两三小时兜下来,所遇多半是服装店,兼卖鞋;或挂鞋业招牌,兼售成衣。虽然多称“贸易公司”,这贸易主要也就是衣服鞋子。也有专门些的,只卖女内衣。有爿小店,招牌上写“正泰睡衣”,似乎独此一家。又有几家箱包店;或杂货店,卖打火机、折叠伞之类。一把很普通的折叠伞,国内约莫十块钱能买到,这里标价三欧元,还是有钱可赚*。店面大都为窄窄的一开间,有的是半地下,两开间的是少数;偶有三四开间的,则是超市或餐馆。相比于衣店、鞋店、箱包店,餐馆少得很,倒是一改华人经营模式。走过两家餐馆,一家叫“美食林”,另一家叫“某佳和大酒店”;某字写得草,起初不识,问了老板才知道,原来是“新”字。

华人多了,不但店铺跟着多起来,“华人服务公司”也有了,提供翻译、印制名片等;又有“华侨保险公司”,汽车、摩托、店铺、仓库、住宅样样能保,意外、养老等各险种也都俱全。甚至还有华人教堂,有教会办的“基督教罗马华人中文学校”。中文学校正对过,一路之隔,是家服装店,店名好奇怪,叫“嘉8集团”。也许是嘉兴地方的七八家小厂,联合开办的直销点?

平时在国内,哪有心思留意各色店名。这回却不同,身在欧语环境,看到偌多中文招牌,极有新鲜感,也有一份闲心,便琢磨起这店名来。开个店不容易,取个名也一定得讲究。可是有些店不大讲究,名字很嫌俗气,像“宏兴”、“宏德”、“德昌”、“正泰”、“康泰”、“鑫泰”、“盈丰”、“金隆”、“金鹏”、“友发”之类,都似曾相识。当然生意人有生意人的想法,取这类名字是图个吉利。于是有一家,索性就叫“吉利”,女老板是温州人;另外两家,叫“亨通”,叫“兴隆”,想发财的意思也很直白。

有的店名不那么俗,如“世捷”、“新程”、“华升”、“琪美”、“如兴”、“恒东”、“安吉”等,但不够响亮,给人印象不深。有家服装店,叫“经纶”,倒很别雅,意思还跟行业相关。还有一家叫“银河”,就不如它;“银河”这名字也好听,只是宜卖灯具。

有的店以姓氏名,这最无可挑剔,比如“潘氏贸易”;或以昵称名,“薇薇贸易公司”,非常亲切,最适合卖女装。

有的用地名作店名,似乎觉得来头越大越好。于是有“太平洋超市”、“地中海贸易”、“中国”、“新中国”、“新上海”等。总算有一家叫“小远东贸易”,尚有自知之明。

有的店,冠以外国名字,叫“大卫”、“保罗”、“马可・波罗”;或取不中不西的名字,如“亚平宁”、“意达华”、“吉尔吉”、“贝尔康”之类。明明是国字号,却偏偏起外国名,这在国内很常见,因为可以唬人,可这是在外国,能起作用吗?有两家的名字,挺讨人喜欢,叫“小江”、“小草”,很平民化;做的就是小本生意,何必非取扎眼的名字?另一家就不如此,叫“巨龙”。用意、像喻都可称道,可就是店微货少,名字再大也难创效果。

有一家鞋店,位于路口,店面干干净净,货色似乎也优于一般。而名字给我印象最深:英文店名叫Manyand Many,已很好听,中文名字却是“欧盟鞋业”,更觉出奇。欧盟对中国鞋屡屡发难,而且正在风头上**,它还敢叫此名,真是勇武可佳。

无论是鞋是衣是杂货,生意都不好做。走过店铺数百家,很多家空空荡荡,只有老板一人守店。餐馆里也不见几位客人。惟独凯罗利街上的一家,小小的门面,生意还不错,那不是服装店,是“阿洁美发”。同老板们聊起来,问生意如何,都说去年这时节还不错,眼下却颇艰难。有一位还说,年内恐怕会有一半店家要歇业。那我说,何以不换些别的卖?回答是,别的也都有人卖。说的也是。要是换作我,就不开饭馆开茶馆,不卖胸衣卖古玩。中国好东西很多,何必扎堆卖一样的货?可这是读书人侃生意,自以为得计。

在“七都进出口公司”门口,五六个中国女人聚在一起,正聊得欢。像多数华人商铺一样,店堂里一半陈列鞋品,一半展示服装。见正面墙上高挂毛泽东像,便停下脚步,与女店主攀谈起来。她说,曾经因为有主席像,来的老外也格外多些。

逛了一大圈,出入多家店铺,都无可买。只在“三源国货”看中一袋糖蒜,产地温州,标价0.8欧元。入了口,才发现不是蒜头;再看包装,原来是?头(“?”音叫)。但无所谓,终究是国货。

家居北京,平日无由逛街,大概总已有十多年没有外出逛街。不过两年前搬家之后,却又常有逛街的机会。因为一有客人来,便领到小区对过的“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既请吃饭又陪逛街。若是外省朋友,都大喊开眼界,因那里号称是亚洲最大的Shopping Mall,并且不妄得虚名,是个巨无霸。整个五层是食街,难有吃遍之年。这恐怕是中国“猫”的特色,讲究食商结合。百货商家则有“新燕莎”,自然跟京城东头的那家一样,都卖高档货,即使打折,因基价太高,仍让一般逛客咋舌。又有“贵友大厦”,好像也够贵。但虽说贵,货色也好。还有许许多多专卖店,高档的居多;至少是中档的,没有低档商店,没有便宜货。除了五层食街中央的书市,那里的书一度论斤卖,便宜得直让人慨叹:不管好文字坏文字,最终可能一样沦为废纸。总之,这样的地方,购物环境自然不错,比起西方也不差,来过的老外都很赞叹。若天天出入这样的地方,保不准就生出一种感觉,以为中国很发达,很接近西方了。

如今走在罗马这块街区,满眼的中国商店,却不见一家高档的;够中档的也没几家,十有八九是低档店,卖便宜货,心里便不是滋味,并且忽然意识到,原来中国还很不发达。

* 这是凭的记忆;记忆虽不误,只是物价已非昔时可比。未几回国,在京城超市看到折叠伞,已标50元一把,如此则只怕连这折叠伞也有倾销之嫌了。

** 3月25日的罗马《地铁日报》,头条新闻就跟中国鞋有关,称欧盟昨起正式宣布向中国、越南鞋品征收反倾销税,然而“打击面很小”,每100双中国鞋“仅”9双将被平均多征1.5欧元。且为照顾多子女家庭,37.5码以下童鞋不在罚单之内。 (2006年4月初于罗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