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泰达学院院长、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冼国明教授为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专著选读”课程开列了一份书目,其中除了国际经济学经典,还加进了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诺斯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甚至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作品。冼国明认为对于社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姆士在《全球化的终结:大萧条的教训》一书中,认为:全球化进程具有“钟摆效应”,会在参与者内部激发出偏离自由市场原则的民族主义反应,并非不可逆转;一个高度发展和一体化的国际经济体系可以因突发事件的压力而解体。这种依托更广阔时空背景的研究视角就是前面所说洞察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全球化这一具体问题的认识。
由于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模式化和程式化,视野的狭窄和洞察力的缺乏也许并不妨碍写出一份从技术角度说相当漂亮的研究报告,但会使研究结论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从而限制了它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冼国明认为,在中国的近现代上曾涌现出一批思想、文化大师,如梁启超、胡适、陈独秀,他们吸收、融会、贯通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拿出了自己的思想,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源泉,推动了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在这些人的成长过程中,广泛而深刻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今天的中国同样在呼唤着新的大师,希望他们就当代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深层次文化矛盾提供解决方案,并以中国思想文化代言人的身分活动于世界舞台,为中国的“软实力”奠定基础。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人很可能就是眼前在校学生中的某一位或几位;今天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也就是为明天思想文化大师的涌现耕耘撒播。即使退一步,就算这些学生根本成不了大师,能够“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提升也是好的。
他觉得,对于某一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者来说,基本功课自然还是专业文献的阅读,其目的首先在于追踪和掌握本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博士生提交的论文,参考文献必须以英文为主,而且要包含当年的资料。实际上,专业阅读的重点和深度是随阅读者和阅读目的而异的。对于担负着知识发现、创新任务的专业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而言,就必须大量阅读英文文献,以便随时了解、消化和吸收国际水平的前沿动向,譬如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正在研究哪些问题,是从何种角度、采用何种手段研究的,研究进展到了什么程度,结论的异同以及分歧的症结所在,还有哪些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关注,等等;阅读重点应该放在掌握原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之上。如果能够发现原文思路和方法的缺陷并加以成功改进,或者提炼出这些思路和方法的精华并运用于自身的研究课题,那么研究者本人也就初步具备了站在国际高度对话前沿研究的能力。此外,文后列出的参考文献也不应忽略,因为它为研究者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整理出了一个快捷的检索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