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偶遇“邻古阁”

2006-10-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文 西之 我有话说

双休日没事,有时就去逛地摊,主要是踅摸老瓷器。不过地摊上的老东西越来越少,但逛还是要逛,万一碰上好东西也是很高兴的事。

那天又去,信马由缰地就走到了书摊儿这边。偶然发现一摊上有本旧的线装书,便拿起来看。这是一本印谱,名叫《邻古阁印存》,基本完整,只书角处略有卷折。问要多少钱,摊主说了

个不小的数儿。我问为什么要这么多钱,摊主刻印的叫戴沧邻,跟吴昌硕是好朋友。本人虽然孤陋寡闻,吴昌硕还是听说过的,那是位大画家。

于是我蹲下身,一页页地翻那书。印共30方,书前有四篇序,全为手迹影印,苍劲儒雅。作序者分别是顾西津、王?、赵叔孺和观津老人。四篇序文都是说这书的作者或这书如何地好,在观津老人的序中,看到有一句说吴昌硕顾西津“二公已先序之”,就问摊主,这里说吴昌硕顾西津都写了序,为什么只见顾作,不见吴文呢?摊主说这我也不知道。我说缺了吴昌硕的序,买它干什么?边说边走开。

几个星期后到一位古旧书籍收藏爱好者朋友家,就跟他说起我逛书摊的事。朋友来了精神,拿出一本书,正是《邻古阁印存》。他一边翻书一边以考证的语气告诉我,这书是戴沧邻之子戴誉为纪念其父而编辑出版的,书后有戴誉写的跋,跋尾落款是民国二十七年,也就是说这书是1938年印的。你看这宣纸够多么地好,精细薄纫。这是私家印谱的优势。人家出这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弘扬作者的艺术成就,所以不计工本,舍得用好纸。再看这版式编排,白纸黑框,每页一印,全书一共是52方印。一般的印谱要么是印刷的,要么是手拓的,而有意思的是,这本印谱前30方印是印刷的,后22方印则是手拓的,并且在后面还留有几页空白页,以备再找到新印再拓用。这种前印刷后手拓形式的印谱,很是稀罕,问过一些行家,也都说少见。而这种私家印谱的印数本来就不会很多,尤其是带后面手拓部分的,多是用来赠送亲朋师友的,数量就会更少。

我拿过书,看其序,共五篇,第一篇即是吴昌硕的手迹,古朴苍劲。而且吴昌硕还为此书写了书名。跟地摊上那本书米黄色的书皮不同,朋友的这本书的书皮是暗蓝色的,封面上还有赵叔孺写的书签。对照此书,回想地摊上的那本,我看出朋友收藏的是全本,而地摊上的那本是做了手脚的:有人将吴昌硕写的序和书名、赵叔孺写的书签和原书皮、后22方手拓的印页和戴誉的跋撤走了,很可能另装订成一册,这样一本书就变成了两本书。摊主狡猾呀!

我向朋友请教吴昌硕其人。朋友告,吴昌硕,清末民初上海画坛、印坛领袖。书画篆刻卓尔不凡,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朋友还说,这本印谱的另外四位作序人也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五位名人而且都是行内权威为一本印谱写序,这在近现代印坛上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戴沧邻的印刻得也的确不凡,刀法精细工稳,造诣极深。这恐怕是吴昌硕与之“交最稔”的原因之一。朋友说,前四序多从专业的角度评论戴氏,唯观津老人的序,重点写两人的交往。

我对这本印谱起了好感,心里打起了盘算:那摊主说有带吴昌硕序的,要是真的话还是可以买下来的。

又到了双休日,一早就去了地摊。远远地看见那摊主在与人交易,过去一看正是《邻古阁印存》,品相跟朋友的那本差不了多少,那书已经拿在买主的手上。“失之交臂”,我只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我当时的尴尬。

晚上给朋友打电话,朋友说这事是常有的,再说那价格也够卡嗓子眼儿的。只要有心,以后还会碰上的。这话是两年前说的,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见到另一本有52方印的《邻古阁印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