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大学的新闻学教授卡罗尔・里奇(Carole Rich)著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面世于2000年。据美国丹佛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写作课任课教师安妮娅・萨维奇(Ania Savage)女士介绍,美国“很多学校都用这本书作为教材,因为它非常系统,例子非常丰富”。2004年4月,中译本由中国人民
这是一部大学新闻院系本科学生学习新闻采写课程的入门教材。由于字数多,读它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好在它不枯燥,不难读。许多章节都是从具体人、具体事、具体问题写起,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在概念中兜圈子。这种写作风格,在美国出版的同类教材中也常见。此书文笔清新、流畅,我想和译者笔下的功夫有关。
此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内容不是一般的丰富,而是相当的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接触过的不下10本译自美国出版的同类教材中,就丰富性这一点而言,不仅那些10多万字篇幅且内容单薄的教材不能望其项背,就连那些我们曾经认为内容较为充实的教材,也不能与其匹敌。时间过去了一二十年,当年有些教材已一版再版,多次修订,不断增厚。往厚度发展,似乎成了当今美国许多新闻采写实务教材发展的趋势。但就内容的丰富性而言,在中译本中,依我看,仍然没有一本能够超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此书是由五部分28章建构起来的,现在让我们用一点篇幅把它介绍给读者。
第一部分理解新闻,包括“从头写起:一种训练方法”、“变化中的新闻特性”、“新闻报导的基本构成元素”、“语法与用法”、“报道选题”等五章。
第二部分采集信息,包括“好奇与观察”、“消息源”、“倾听与做笔记的技巧”、“采访技巧”等四章。
第三部分组织报导结构,包括“写作程序”、“导语和核心段”、“主体的建构”、“报道结构”、“叙事和特写技巧”、“公共关系写作”、“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等七章。
第四部分理解媒体问题,包括“准确与诽谤”、“媒介伦理”、“多元文化敏感”等三章。
第五部分应用技巧,包括“专题报道”、“讣闻写作”、“演讲、新闻发布会、会议新闻”、“政府新闻和统计数据新闻”、“犯罪报道和刑罚报道”、“灾害天气和悲剧事件报道”、“人物专访”、“计算机辅助报道”、“在媒体工作和实习”等九章。
从上述内容看,此书不仅包括了新闻采访的内容,而且包括了新闻写作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新闻采写的基础知识,而且包括了新闻报道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了纸质媒体的新闻写作,而且包括了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此书既有对老题目如新闻导语、报道结构等透露新意的论述,又有在别的同类教材中没有或难得一见的章节,如研究少数群体(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妇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残疾人等)、以及艾滋病患者等报道中出现的歧视、偏见、刻板等现象和“多元文化敏感”,还有关于求职的“在媒体工作和实习”等。这部教材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采写领域的广阔空间。
这部内容相当丰富的教材,还有以下一些鲜明特色:
第一,高度关注新技术给新闻采写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并对记者提出新的要求。作者在《前言》中说,第三版“特别强调如何利用互联网辅助调研和报道”。第三版对新闻从业人员如何使用互联网,如何使用数据库,如何使用在线资源,专门写了一章“计算机辅助报道”。不仅如此,第三版还在“变化中的新闻特性”等十二章中,以“互联网”、“电子信息作为消息源”、“电子邮件采访”、“互联网的非线性结构”、“网络资源的利用”、“在线视频音频广播”、“互联网的法律问题”、“演讲和新闻发布会的在线资源”等等为题,对相关问题作了介绍和论述。可见,互联网在这部教材中占的分量是相当重的,此点也是与同类某些教材的区别之处,这是作者鉴于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在教材中的应有之义,也是作者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在10年前互联网尚处于婴儿时期是不可想象的。此书在给互联网足够地位的同时,也提醒读者在使用互联网时应注意的问题,例如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新闻伦理问题、以及法律问题,等等。此书为了给读者查找资料和解释疑惑提供方便,除在某些章节中列出本书网址外,还列出了有关单位的网址。教材这么做,很特别,很新鲜。
第二,十分强调新闻伦理。注意新闻伦理问题,不始于这部教材,但是在今天新闻记者面对诸多伦理难题的情况下,像这部教材这么强调新闻伦理,则是罕见的。第三版除在全书的五个部分提出相关的新闻伦理问题外,还用专门一章讨论媒介伦理。可以说,新闻伦理成了贯穿全书的精髓。在新闻伦理问题上,此书对记者抄袭剽窃、接受馈赠、侵犯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诽谤、欺骗、透露应该保护的“新闻源”等诸多有悖新闻伦理或法理的问题,都有所论述。此书对抄袭剽窃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特别指出剽窃是新闻行业中最为严重的犯罪之一,并提醒读者,在引用他人文字和图片等材料时,一定要交待出处。在这方面,此书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人物照片和图表都注明了经某某“授权使用”。此书还有一个做法甚为特别,即把相关章节中的伦理难题,按“伦理难题”、“伦理价值”、“伦理准则”三部分依次排列,有的还穿插一项“案例”,用浅蓝色衬底,集中编排,置于相关章节中。如此做法,全书有9处之多,并且目录中以“新闻伦理”为题,用楷体显示,引人注目。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强化学生训练。重视操作性,是美国许多采写实务教材的共同特点,《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也不例外。此书的操作性,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新闻采写理念、采写方法、采写技巧、采写模式;二是为说明功能和论证采写理念、方法、技巧和模式,搜集了几百个正负两方面的实例;三是各章言简意赅的“训练秘诀”;四是精心设计的各章练习题。这儿着重谈谈练习题,练习题多达150多个,数量多,题型广。仅以“观察”这个采访环节为例,练习题就多达7个,题型多达4种,其中不仅包括训练观察中的“描述”,而且包括“蒙眼睛”实验这样一般人难以想到的题型。所谓“蒙眼睛”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听觉、嗅觉和触觉的敏锐性。强化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提高操作能力。此书琳琅满目的练习题,在同类译丛中,只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写作组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一书的“问题和练习”,似可与它媲美。
第四,充分运用照片和图表之类的视觉元素,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的某些内容。此书第二章指出,报道配照片或图表非常重要。在一项名为“新闻报道与眼球”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反复观察了人们在读报时眼球的转动情况。对眼球轨迹的研究结果表明,读者首先被彩色照片所吸引,然后依次转向标题、图片说明、简讯(压缩到一至三段话的简短报道)以及其他一些视觉元素。作者把她在这方面的理念化为实践,运用到此书中。此书各类照片多达40幅,图表多达50幅。配图表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此书配的图表形式多样,或自绘,或转载,有的形象生动,有的妙趣横生,颇具吸引力。至于采写实务教材中的配照片,尤其是配记者或编辑的半身照,则不多见。此书在引用记者的经验教训时,或配记者的半身照,或配记者的工作照,或配记者拍的新闻照。这是不是一种创新呢?囿于见闻狭窄,我不敢肯定。不过这样做,我在中译本中还是第一次见到。大量照片的刊出,对读者来说,不光加深了对某些记者的采写理念和经验的认识,而且把他(她)的良好形象留在心中。顺便说一句,透过此书,我们看到,图文并茂不再是文艺作品独具的品格,新闻实务教材不是也在往这方面发展吗?
如果说,我刚拿到《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时,脱口说出的“巨著,巨著!”主要是针对82万多字这个量来说的。当我读完这部教材,“巨著”已不简单是个量的概念,而包含质了。当然,这部教材也不是完美无缺,毫无挑剔之处。然而从总体而论,这部内容相当丰富,特色鲜明的教材,反映了西方新闻学者研究新闻采写实务的最新成果,则是应给予肯定,并值得注意的。对我们来说,它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教材,不光对在校学生和第一线新闻工作者有用,对从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是有启发的。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那批西方新闻采写教材,已不能满足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新闻采写实务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出版社推出《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之类的教材,无疑起到了“好雨知时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