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苏宁每天早上7点之前准能来到办公室,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读英语,这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使他能够自如地登上国际讲坛。很多人不相信他没有留学的背景,然而正是这样超强的自学能力,使他这个没有受过正规编辑教育的医生成了中国科技期刊界唯一一位韬奋出版新人奖得主,而他背后是中国4700多家科技期刊的庞大队伍。
四十出头的游苏宁是今年韬奋出版新人奖最年轻的得主之一。然而他已经是医学界和编辑学界的双重名人了。他身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和《编辑学报》副总编辑,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都称得上一流专家,对此,潇洒自信的游苏宁颇为“得意”。
中华医学会是中国科学社团的“长子”,具有百年历史,而《中华内科杂志》又是中华医学会的龙头期刊。1985年,游苏宁进入《中华内科杂志》,从编辑到总编,北京东四那座沧桑却又大气的中华医学会大楼承载着他振兴中国科技期刊的梦想。
我国的科技期刊,论数量是名符其实的大国,可是论国际影响力却微乎其微。以医学类期刊为例,我国医药卫生类期刊占全国科技期刊的20%以上,有近千种。虽然游苏宁领导的《中华内科杂志》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但其他能被国际学术界普遍重视的恐怕只能以个位数来计算。他在执行编写的科技部“全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报告中,历数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八大弊病:某些领域的科技期刊数量多而质量低;科技期刊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刊物的发展;期刊国际化程度低,影响力小;政出多门,管理分散;学者发表论文重国外轻国内,评价导向存在缺陷;期刊定位与读者定位欠准确;层层办刊,一轰而起;期刊信息量小,学术时效性差。这些见解切中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弊病,受到了广泛重视。
游苏宁不仅要分析问题,更要解决问题。他把自己的工作作为案例,用医药卫生类期刊探索振兴我国科技期刊的新路。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经营上的困境带来的。游苏宁紧扣科技期刊的内容优势,提出了“以学术引导科技期刊经营”的模式,把期刊的内容进行集约化开发,让内容产生最大的效益。他借鉴国外办刊经验,出售论文的单行本和抽印本,密切关注新药研发牵头人,争取首发他们的学术成果,然后由厂商购买单行本,仅2006年1-7月,《中华内科杂志》单行本和抽印本就发行了14.8万册。就某个学术问题或学术成果出版增刊或特刊,增加单期发行量。他们出版的《病毒性肝炎专辑》一期就增发了12万册。做媒体的人都知道,广告是媒体的生命线,但抓广告却是个苦差事,做惯内容上阳春白雪的科技期刊的编辑们,很多没有广告意识和市场能力,广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游苏宁却一改书生对市场意识的迟钝面貌,强化杂志对广告客户的服务意识,以提高刊物质量和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广告客户创造市场价值。在媒体广告市场经营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华内科杂志》的广告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
一份期刊的成功远远不能满足游苏宁的“胃口”,他胸中装着振兴中国科技期刊的梦想。今年8月,北京国际出版高层论坛前夕,德国期刊巨头、斯普林格集团科技出版社全球总裁格鲍尔来到中国科协,商讨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走向国际。游苏宁作为主要参与者与格鲍尔进行了近乎争论的交流。他是一个自信和机智的人,在交谈中占了上风。可是现实是,国外同行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轻视远大于重视,帮助中国科技期刊走进国际主流是近乎给买主补偿的举动。这些深深刺激着游苏宁。他明白,中国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科技期刊的水平反映着我国科技、尤其是科技原创的水平。他在课题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策略:重点扶持和发展我国科技期刊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科技信息检索系统;普遍实施编辑出版的国际规范;进行期刊双语化、文字语言国际化改造;重点扶持英文版期刊;加快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步伐……为实践这些策略,游苏宁踌躇满志,中华医学期刊出版集团的构想已经初见端倪。
采访过程中,游苏宁时不时地脱口而出一些幽默的韵文诗句,且大多是他自己的“创作”。采访将要结束,我问其故。原来,游苏宁还是一位具有专业水平的业余主持人,经常在各种场合进行脱口秀之类的表演。真的难以想象在这么严谨的医学出版工作之余,他又是那样活泼风趣的“大小孩”。也许他正是这样在履行自己的座右铭:勤奋努力地工作,尽情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