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学科学出身的,是生物学。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确跟过去有很大不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就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话题,每年都会引发全世界范围的无数次会议来讨论。但是今天,我们缺少的是如何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个科学家也好,或者是在座的记者也罢,我们都在使用计算机――这和过去不一样,那时写一篇稿子改了抄,抄了改,不知要经过多少遍――我想大家也都乐意用这种方式工作了。由此大家更乐于接受这样的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同时我们都忽略了其负面的影响。
我认为,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社会科学的角度来思考今后的人类文明才更加有意义。
大家都讲今天地球上有60多亿人,大概过若干年以后就会变成100亿。有人讲100亿就养不活了,但是也有科学家预测将来地球是可以承担100亿人口的,不过前提是我们必须改变现在的文明方式。那么什么叫文明,什么是美好生活?我记得来北大以前,我在科学院当副院长的时候,曾参加过一个中国和美国科学院的会议,当时美国专家表示,中国的发展模式决不能简单地套用美国模式,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依照美国的消耗量,地球上有多少资源给中国用都不够;而如果美国的社会将来仍继续采用这种模式也无法生存下去。所以,我想不管是穷国、富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都应该考虑什么样的文明方式符合我们人类的共同利益。
今天的世界并不和谐,冲突还在不断地发生。怎么使全球人民在不同的文明之间、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的国家之间,达成良好的沟通,在“和而不同(季羡林语)”前提下,保持世界的多样性,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些问题都需要学者、科学家来共同磋商,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政府管理人员参与进来。 (本文系许智宏在“北京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节选,本报记者李晋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