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镔铁:1979-2005最有价值先锋艺术评论》、《影像:1985―2005最有价值影评》及《流火:1979―2005最有价值乐评》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也许如此,因为这本书就可以被视为一个证明。但是对身处其中的人而言,他们只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见证着自己的热爱或憎恨。
在很多人的眼中,像中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发展一样,中国的乐评也一直以非自然和非历史的状态行进。但是,如果对照美国的乐评史,你同样会看到一样的业余、一样的自我和一样的倔强。正像格瑞尔・马库斯、莱斯特・邦斯、理查・梅尔哲这些人从来不是在发达的商业化乐评环境中起步一样,这本书中的作者大都是从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激情起步,大都从来不曾设想要通过乐评这当时还很少为人承认和接受的行当去争取到任何世俗的益处,在激情和不计后果的投入精神显得滑稽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法找到别的字眼来形容那种卤莽和勇敢。
而让他们恰逢其时的与其说是历史机遇,不如说是一种必然。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流行音乐终究会发展出对自己历史的一种感觉和体认,与所谓文学正典一样,同样有人会视艾尔维斯、吉米・亨缀克斯或吉米。莫里森为当代音乐的莎士比亚、艾略特或但丁。有人说当某种音乐寿终正寝之后,经典会自然显现,但经典其实只表明一种文化变得成熟,表明某种东西开始认真地把自己当成一种艺术形式来对待,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历史可以挖掘,而且这些历史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与当下不停碰撞。
不管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肯认同流行乐摇滚乐可以、甚至已经产生经典,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它至少已经被认真对待,于是一些有别于企宣文案的诚意文字,像同样发自内心的音乐开始出现。这些把流行和摇滚乐当真的人,确立的不是什么写作格式和技巧,而是一种态度和尊严。尽管曾经面对形形色色的指责,值得骄傲的是,中国的乐评人很少错过天才上升的瞬间,错过对任何一种新生力量的喝彩,错过为自己的热爱坚定辩护的机会。
至于他们完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对象,就像不同的人会把音乐分别当成生活的兴奋剂或催眠药、伴奏曲或进军号,这恰恰是音乐的精彩之处,也是这些乐评的精彩之处。描述音乐就如同描述灵魂,每个人对灵魂都有着不同的想象,谁跟谁的都不同。但把乐评的写作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体门类来尊重的作者,总能在字里行间有更多的光彩闪现。所以,如果说这些乐评中真的蕴涵着可以提取的精华,我认为那些与音乐同质但最具个性的成分,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也正是因此,我在敬重编辑选择结果的同时,也坚持认为这些年来最有价值的乐评不可能被这本书全部包括,在我有限的目力范围内,孙孟晋、张晓舟、王小峰、胡凌云、麦穗、刘E、李宏杰、健崔......和更多默默无闻的战士,也同样是这条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这些人心智和感情燃烧的结晶,真正的价值不是存在于一两本书籍之内,而在于这一条链条在心灵上的存续。所以,有人喜欢也罢,无人喝彩也罢,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讽刺挖苦也罢,在每个年代的音乐画面之中,除了歌唱着前进的人之外,还是依然有人拿着笔一起前行或潜行,说到底,这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阻拦,但很少有人拦得住精神上的“一根儿筋”,尤其是非要用文字来描述音乐的“一根儿筋”。当然,历史书可以在不经意间告诉你,“一根儿筋”曾经创造了多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