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徜徉海外管窥出版

2006-10-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广照 我有话说

国庆长假前一天,拿到了耿相新的新作《英美出版文化行记》。全书近20万字,由上下两篇和一个附录组成,分别为英国、美国、中国台湾出版文化行记,是三个独立的单元。三部分均以时间和考察足迹的先后为序,随行随记,兼叙兼议,引领读者一路西行,去经历出版文化上的西游记。本书于同我一样的未曾西游的读者,有十足

的新鲜感;于同我一样的从事出版工作的读者,能有效地开阔眼界。有兴趣于出版业的人士可借本书管中窥豹,对英美何以为出版“帝国”有所认识,而书中对英国、美国和中国台湾出版文化的介绍尤其值得品味。

书中有大量的关于英美两国和中国台湾的出版业内部的涉及出版理念、技术、工作流程、薪酬以及出版业与作者、政府和其他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有关稿酬、市场运作、版权等的第一手资料,还有许多大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如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等的情况介绍,此外,书中内容还涉及报纸业、杂志业等大众媒体及网络、信息等方面的资讯。具体来讲,如有对我们的版权保护、版权贸易很有帮助的“英国的版权概况”、“美国的版权概况”,对我们完善出版管理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英国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版权关系”、“英国出版的流程控制”,有我们在人家眼中形象的“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出版”,还有对美国图书出版产业总体经济的介绍,等等,这都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与出版强国间的差距。

前沿、主流与趋势,这是关系到一家出版社、一个出版集团,乃至整个国家出版产业的战略问题。很多时候,业界间今天的争夺中心、竞争焦点也许恰恰是明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羁绊,如何及早明确自身将来的发展方向,而该方向又与行业发展主流相吻合,也就是如何使自己现在的决策与业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不致偏离太大就显得无比重要。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颇为翔实的资料和独到的分析,举一例说明:在“美国图书出版行业趋势”中,作者从20世纪早期到60年代的出版商通过百货公司、图书俱乐部及邮购商销售图书谈起,谈到70年代出版商通过雇佣大量销售员销售图书,再谈到80年代的连锁店销售图书,继而Barnes&No鄄bel和Borders引发的行业新联盟、Amazon的网络书店,再到后来的大型零售商向上游移动,介入大众图书出版领域,最后,作者指明“电子出版……将逐步引发另一场革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攻出玉的成色和工艺还要靠艺人自身的修为,但无论如何,有人将它山之石带回,对于想攻玉的人而言,总是一桩美事。让我们粗粗看看作者带回的“山石”:英国出版业的难题、出版社如何建立与读者的关系、英国的出版风险管理、项目经理人工作流程控制、项目经理人的任务简报和主要清单、美国出版业的三大特点、美国公司战略市场计划、美国电子图书市场和价值链、管理费用与直接费用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前瞻”、“对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若干建议”,等等,几乎每块石头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精雕细刻。

其实,书中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可以毫无夸张地讲只要是对出版有心的人,书中文字所述,几乎处处都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例如:在附录中谈及作者到台湾参加“大陆杂志展”,因有正式场合需要着西装,作者“花200元新台币买了一件韩国产的衬衣,花900元新台币买了一件日本产西装上衣”,而作者在大汉书局看到“有个家长带着孩子,一次就买了七八册参考书,在结帐时花了1400多元新台币”。明眼人一看即可算出台湾的书价与一般消费品(如服装)的相对价格,再对照内地的书价与一般消费品(如服装)的相对价格,不知因“书价过高”而饱受指责的出版同仁有何感想,对此我是一点也轻松不起来的。我们的书价无论如何计算、比较都不能算高,整个出版业更远远不是一个暴利行业。我们应该有所行动,还有利于书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真实,使图书远离“高定价”、出版业远离“暴利”行业的真实。“暴利说”对出版业的负面影响委实太大了,此说不消,伤害难止,且会愈演愈烈!

《英美出版文化行记》,耿相新著,大象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