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写有《喜福会》的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最新作品《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最近在国内引起极大争议。争议缘自《沉没之鱼》封面上所注明的蔡骏“译写”。一本名家作品不采用翻译而采用译写,能否较好地反映作品原貌,能否保证作品质量,业内人士抱以强烈的怀疑态度。记者采访了相关人
蔡骏在博客上发表《沉没之鱼》序言,马上引来诸多反对意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界人士说:“‘译写’这个提法不合适,有点侵权的意思。虽然不同于把金庸写成‘全庸’,但是明显地带有欺骗读者的意思。谭恩美是严肃作家,她会同意蔡骏译写吗?我觉得现在书的炒作越来越离谱,一些作品只要双方利益分配方式达成共识,怎么炒作都行,目的就是卖书赚钱。这样开了头,以后出版社都可以为了赚钱请个名人来改写原作了。”99读书人公司彭伦也表示疑问:“此书初稿的翻译是谁?如果他们的中文不足以表达谭恩美此书英文原文的意思,他们是否具备翻译文学作品的资格?”一位署名PANCY的网友说:“强烈反对你这样去改写人家的小说,什么叫工序?什么叫基础翻译,润色文字,原文冗长,可以由你来擅自删节么?你可以重新排序、细化分割吗?”
蔡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是全新的方式,之前没有多少把握。但译写完成之后,自己感觉还是很满意的。因为他感觉自己完全融入了作品,能体会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灵,体会到作者的种种睿智和机敏,有一股情绪通过作品与我结合在一起。他说:“我可能是除了谭恩美本人之外,对这部作品体会最深的人。至少在中文版里含有我生命的一部分。”这次《沉没之鱼》的译写,无论对蔡骏本人,还是整个出版界都是一次尝试。蔡骏对待《沉没之鱼》的译写,是认真的,他说:“就像创作本身也需要克制,这种译写就更应该谨慎。而且,将来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也很难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是全新的,比之过去传统的翻译出版方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翻译腔’,让小说的语言更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若说不足的话,就是不可能与原著百分之百相同,但这是任何翻译都不可避免的。”
当国内为《沉没之鱼》大作争议时,美国的谭恩美正专心投身于自己的创作。谭恩美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35种语言。但是并没有相对固定的翻译人选。谭恩美告诉记者:“因为我中文不熟,所以我不能给出版商关于谁来翻译最好的意见。”她只是要求书的基调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持。例如,如果一段叙述在本质上是对话性质的,翻译的作品也应该如此。她说:“首先,我很惊讶地了解到竟然这么多人读过我的书,以至于去质疑翻译的问题。读者们会关心翻译的质量,在这一点上,我深感荣幸。我极有兴趣想知道他们对翻译感觉满意或不满意。我也听说有的翻译家批评其他作家的翻译作品。说他们的翻译太业余,有时侯词的选择和语气的把握不正确。这都是说直译的。所以我认为很难去争辩哪种翻译形式好。结果决定一切。”
榕树下文化公司总经理、《沉没之鱼》一书的出版人李寻欢解释说,之所以请蔡骏译写,是因为《沉没之鱼》在美国是当作悬疑小说出版的,蔡骏又是国内写悬疑小说的畅销书作家,按这个类别选定蔡骏译写谭恩美的作品是合理的。“有多少读者是真正同时能看懂中文和英文的?大家只觉得不合常理,并没有人从事实和结果上分析。我注意到中国小说被翻译到国外,也是有大面积删节。质疑无非是少见多怪。” (“专访谭恩美”文见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