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听父母官谈家乡事

2006-11-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莫言 我有话说

近年来,无论多么精彩的书,我都没有从头至尾读完过,但我读完了郑金兰的《三农手记》(文汇出版社),而且读的津津有味,读的浮想联翩,读的感慨万千。

潍坊是我的故乡,写这本书的郑金兰是潍坊市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是我的“父母官”,读《三农手记》,就如同听“父母官”谈故乡事,自然倍感亲切。

 

 书中的许多人物,我都见过面,有的还是我的朋友,因此,读这本书,也就仿佛与这些老熟人、老朋友见面。

我每年都回故乡数次,自以为对故乡还是比较了解的,但读了这本书,感到很惭愧,我的那些农村经验,显然已经陈旧了。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在这巨大变革中,潍坊的人民,发挥了伟大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业绩,为全中国的农民兄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一个潍坊人,我感到无比骄傲。当我从书中看到,大寨村支部书记郭凤莲从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手中接过全国村长论坛的会旗时,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性场面。

《三农手记》不是小说,也不是报告文学,但它比很多小说更有感人情节,比很多报告文学更有现场感。我从这部书里不但看到了西瓜上架,地瓜上树,无土栽培等科技奇迹,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像大棚蔬菜之父“菜头”王乐义,具有大将风度的“鸡头”王金友,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得利斯”低温肉肠的“猪头”郑和平,还有养花养出了彩的“花头”李洪亮,栽苗木栽出了名的“苗木头”刘国田,还有种西瓜的郭洪泽,种芦荟的刘萃荣,种大姜的王德杰……真是“家家怀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群星灿烂,英杰辈出。

郑书记没把《三农手记》当文学作品写,但《三农手记》具有了很高的文学价值。郑书记没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写,但读完了《三农手记》,即便不认识她的人,也感受到了她的风采、她的品格。她在“非典”时期率队驱车千里进京送菜的壮举,她领导群众预防禽流感时的决断,她筹办风筝会、菜博会、农业三化论坛时指挥若定,她对大局的把握和对细节的重视,都证明了她是一个杰出的干部;她的人情味和同情心,她对老百姓的深厚情感,都说明了她是潍坊人民的优秀的女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