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因浅出才深入

2006-1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杨 我有话说

历史是无法被完整而立体地还原的。历史学家能做的,永远是尽可能地接近历史,与历史有关的书也

是如此。时下的历史书,正襟危坐的那种,仍旧是小众读物。不过,那些放下身段、面目生动的历史书,已然成为书市高烧不退的“热点”,并因书成全了一个又一个明星级作者。易中天和他那些书是这样,近来有好几本书也正在升温中。

清史学者阎崇年先生可算借央视“百家讲坛”成功赢得普通读者的第一人,他的近作《明亡清兴六十年》以袁崇焕这一历史人物为线索,展开明末清初那六十年的历史画卷,由于书中文字是在“百家讲坛”的文案稿、播出稿基础上润色而成,自然延续了口语化强的特点,读起来很容易切入。先在网上走红的《明朝那些事儿》印成书出版之后,因作者非科班出身,这书甚至被冠以“草根历史”之名,草根也好精英也罢,从朱元璋写到明朝灭亡的三百年历史,充满当下语言与诙谐调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更像是《明札记》,但这样的历史书背后未必不严谨,好卖也不意外。民国名记者陶菊隐先生的《武夫当国》,五大卷140余万字,将线索庞杂波诡云谲的北洋军阀历史细细梳理,所涉人物众多、细节详尽自有写史的高度,难得的是书中文字保持了记者的新闻敏感与鲜活,成为很多历史研究者或新闻记者学习、借鉴的必读书。人物自传或回忆录是从微观处透视大历史的绝佳视角。在《雷蒙・阿隆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反思》中,法国著名哲学家、政治评论家,萨特的多年论敌雷蒙・阿隆记录下他长达半个世纪的与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辩论人生,追忆了其间法国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众生相,这样的“历史”,意义远超过阿隆本身、论战本身。

上海译文版的昆德拉作品系列承载着很多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帷幕》是这个系列较新出版的一本,书中表达了作者对塞万提斯、拉伯雷、福楼拜、乔伊斯、卡夫卡等世界级作家的看法,该书是昆德拉“文学思辨三部曲”继《被背叛的遗嘱》、《小说的艺术》之后的终曲,相信很多昆德拉迷不会错过。封笔多年的黑色幽默大师冯内古特推出的“食言”之作《没有国家的人》也许比《帷幕》更让人期待,这位曾与约瑟夫・海勒齐名年逾八旬的作家在新著中沿袭其睿智、犀利的文字风格,兼容多个表达形式,政论、文艺评论、人生怀想共冶一炉,既有对美国政府的尖锐批评,也有对自己人生经历、创作心得的平和思考。

韩少功的跨文体随笔集《山南水北》算是将“寻根”进行到底,质朴生动的语言记录他几年山居生活的耳闻目睹与感悟思考,勾勒出山村风物的多个侧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命运隐隐忧虑。作家李锐的《太平风物》似乎也可称之为跨文体写作,虽然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农具系列小说展览”。李锐把古籍《王祯农书》中的古代农具图谱和古籍原文作为每个篇章的引子,笔下流泻出一篇篇与农具农耕有关的当代背景的文字,对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复杂关系阐释得异常到位,作家以悲悯之心对古老农业社会的凭吊也牵扯出对当下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一些问题的思考。沉默低调的武汉作家胡发云在今年初首发于《江南》杂志的长篇小说《如嫣@sars.come》终于出版了单行本,这部早在两年前便在网上流传的作品将可能被更多层面的读者看到,在略显老套的叙事中,在中年危机与情感纠葛的准言情背后,书中对于几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分析与反省,具有着超越文学本身的精神力量。

风靡全球的Beatles乐队主唱、灵魂人物约翰・列侬在1970年末接受了当时《滚石》杂志主编扬・温纳的采访,这个长达几个小时的采访后来整理成书,就是这本《列侬回忆》。对于Beatles或列侬的歌迷而言,书中那些比比皆是的注释和细碎凌乱的对话细节并不构成阅读难度,反而可以逐渐堆砌出更接近真实状态的列侬。《蛤蟆的油》这本名字古怪的书则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自传,书中从童年时代说起,到他步入电影殿堂以及凭借《罗生门》跻身世界级导演行列,娓娓道来中闪现真知灼见,自然值得他的影迷一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