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今年11月初的那期里头,有一组专稿名为“留学改变中国”,标题下面是六个人的照片――容闳、严复、詹天?、孙中山、鲁迅和邓小平,他们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海归”,其中,容闳和孙中山都出自香山――中国留学风的风起之地。
“留学改变中国”的报道是这样描述容闳的――“今天,人们公认
这位留学生之父出生于香山县南屏村(今属珠海市南屏镇),1841年就读于澳门(之前也属香山县)的马礼逊学堂,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学校。1847年,容闳随校长布朗夫妇赴美,两年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随后回国。1860年,他曾潜入太平天国都城南京,提出了7项改革建议,未被接纳,只换来一方木印――“官封四品”。1863年,曾国藩派他赴美采购机器,创办了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于1867年设立了制造总局翻译馆。1868年,容闳提出派幼童出洋留学的建议,终获清廷采纳,并于1872年至1875年间出任留美学生监督,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事宜。
计划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官员既不愿把自家子弟送到国外去,民间更有关于西洋的种种不祥传说,以至第一年容闳在上海竟凑不足第一批的30个名额。他只好回老家香山去动员乡亲。因此,在四批共120名幼童中,香山就占了40名,足足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后来任北洋大学(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校长的蔡绍基和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虽然,留美幼童计划由于清政府的原因半途而废,不过由此而起的留学之风却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大批中国留学生涌向国外,其中受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影响,赴日留学的占了大多数。20世纪初叶,数以千计的留日学生在组织革命社团,酝酿着革命风暴。这时另外一位曾留学美国的香山人――孙中山来了,他联合了各革命团体,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在他的领导下,留日学生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导者。
容闳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们两位是香山人,是香山群星中耀眼的两颗星星。今年5月,王远明主编的《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镜像》提出了香山文化这一概念,在香山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洋务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与留学有着密切关系。而刚刚出版的《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一书中,与留学有关的人物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如上述,书中有一篇章便是“留美幼童”,里头更有香山籍留美幼童人物表。
香山本是一个小岛,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包围它的伶仃洋一样默默无闻,伶伶仃仃。直到南宋,香山才有了县的名份,随着宋末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伶仃洋之名才为世人所知。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租占澳门之后(澳门本是香山一部分),香山成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之地。西风吹到了伶仃洋,香山人睁开眼睛,隐约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在经过了“漫长的无谓地流逝而去的岁月”之后,香山群星闪耀的时刻来到了。
宋玉的《风赋》中有一名句:“风起于青萍之末”。留学风改变了中国,而香山与伶仃洋正是那风起之处。
《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王远明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