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豆瓣:当书遇到web2.0

2006-11-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熊彦清 我有话说
已经有那么一部分人开始患上了豆瓣依赖症。

草根的豆瓣

作为豆瓣网(www.douban.com)的创始人,杨勃曾经说豆瓣的页面风格创意来自著名的图片网站flickr。在flickr的主页上,我们可以看到显明易记的口号――储存、搜索、分类、分享图片的最佳方式。这句话同样适用豆瓣,

只要把其中的图片置换成书、电影、音乐和旅程就可以了。事实上,豆瓣几乎所有的功能都可以用搜索、储存、分类和分享这几个词来概括。

豆瓣的基础和起点是一个站内搜索引擎。通过它,你可以搜索到豆瓣上有的所有书、音乐和电影,并且选择其中一个条目开始迷人的自我管理之旅。拿一本书为例,在这个条目下你可以做什么呢?可以放进自己的虚拟书架,按照你的意愿分类,增添对该书的评论并且浏览别人留下的评论,可以知道喜欢这本书的人还喜欢哪些书,可以知道有哪些人正在读这本书,哪些人又想读而还没有读到。如果你还不曾拥有这本书,豆瓣的比价系统提供给你的几个网店的价格也许会给你某些帮助。当当,卓越,或者亚马逊?如果你选择了其中之一,可以直接通过豆瓣上的链接实现购买。如果你拥有这本书,但是已经不再需要,豆瓣的二手书交流功能则可以帮助你将它传递给需要的人。如果你拥有的书豆瓣却没有,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添加为豆瓣日益增长的书目添砖加瓦。在搜索、储存和分类功能上,豆瓣几似一个专职书房且勤敬能干的管家。

而豆瓣的分享理论则令其功能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核心则是书评。草根性是豆瓣在书评上最为吸引人之处。离开各种排行榜、出版商的自我推荐、专家只言片语的荐语或长篇大论的评价,豆瓣的评价体系是面对所有读书人的,甚至有意隔离那些正式的主流的评价体系。

杨勃这样看待豆瓣的这一运作理念:“几万个用户就有几万种口味。很多人本质上不喜欢排行榜之类的东西,豆瓣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去处。这就是价值所在。豆瓣没有编辑写手,没有特约文章,没有六百行的首页和跳动的最新专题。没有强加给你的标准分类,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注册用户自行产生和决定。给某篇评论一个‘有用’,它的排位会自动上升;贴‘我女儿的最爱’给一本书,它会在整个网站的标签分类中出现。豆瓣相信大众的力量,多数人的判断,和数字的智慧。通过网站幕后不断完善之中的算法,有序和有益的结构会从无数特异而可爱的个性中产生。”

杨勃对于豆瓣“草根性”的强调在其对待转载书评的态度上反映无余。尽管转载其他网站的内容会给“豆瓣”带来一些人气,但杨勃几乎是本能地排斥转载,他认为豆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上面的交流是有意义的,“豆瓣一直反对转载,你要么写自己的看法,要么不写”。

与此同时,因臭味相投聚合起来的小组目前已经超过了19000个,这比任何一个网站的讨论群数目都要多。小到几个人,大到几千人,核心正是分享,基于书而外延无限广阔的分享。

豆瓣是长起来的

说豆瓣就不能不说杨勃,这个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CEO,直到2006年3月豆瓣上线一周年才迎来自己的第一位正式员工。在此之前豆瓣的整个开发和管理几乎都是靠其一己之力。而豆瓣这个上口好记的名字也来自杨勃的个人经历,那时他正好住在北京的豆瓣胡同。

杨勃在个人主页上这样形容自己:“豆瓣的临时总管,现在多数时间在忙忙碌碌地为豆瓣添砖加瓦。坐在马桶上看书,算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间。不但喜欢读书、旅行和音乐电影,还曾是一个乐此不疲的实践者,有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为记。现在游荡差不多够了,开始懂得分享和回馈。豆瓣是一个开始,希望它对你同样有用。”2006年8月,豆瓣的“我去”功能开始试用。虽然比其它功能迟了一年,但“旅行”恰恰是豆瓣理念的出发点。在豆瓣诞生之前,拥有三大洲车船票的杨勃想做的正是一个旅行网站,将旅行信息推荐给他人。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且将这个网站命名为“驴宗”。然而在论证这个商业计划时,杨勃开始放弃自助旅游这个出发点,留下了网站的框架结构,将脚步迈进“书”这个更宽广的领域。

放弃“旅游”选择“书”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杨勃称其经过很仔细的分析。“每年要出数以万计的书,没人能读完所有这些书,可能有一些非常适合你的书,而你可能还不知道。我比较喜欢非主流的东西,心里有交流的渴望,想知道有多少人和我看一样的书……于是就开始做‘豆瓣’。”考虑再三,杨勃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他解释说,朋友的推荐往往对购买某种产品非常关键,现在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你会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交了域名费和服务器托管费,豆瓣开始以其自己的方式生长起来。豆瓣第一次上线的时候,杨勃满头大汗盯着屏幕不断刷屏,一直刷到天亮。当他看到“无聊头顶”和“anuxs”写的书评时,彷佛觉得是初为人父者听到自己的孩子第一声嚎哭。豆瓣上的书评如今越写越长,并且趋于专业化。比起现在的书评,“无聊头顶”和“anuxs”留下的只言片言仿佛显得轻薄了许多,但分量却是沉的。这些最初留下的痕迹恰恰是豆瓣设立的初衷,不需要专家,权威,只是草根的发言。

小说家总是称笔下的作品一旦开始就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无法再按照原先的设想进行。对于豆瓣而言,这句话绝非“小说家语”,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杨勃称“豆瓣是长起来的,不是造出来的”。豆瓣功能的添加和完善都是杨勃在跟网友的互动过程当中逐步实现的。开始豆瓣只有书评,推荐方式只有2种,一种是由用户通过自己喜欢的一些书找到同好的人,然后根据这些同好的列表获得推荐;另外一种是机器根据用户的数据库信息进行推荐。后来,随着用户的创意出现了自由组合的小组,同城板块、二手交换等。同时还增加了电影和音乐等方面的内容。

当年迪斯尼乐园的总设计师格罗培斯在乐园主体工程结束后,并没有急于修路,而是在空地上撒满草种并立刻试行开放,5个月后,乐园中出现了宽窄不一却十分自然的小径,这些由游客们用脚设计出来的小路就是今日的人行道。豆瓣的风格、功能和用户群的建设似乎也是这样一个过程,相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杨勃并没有给用户设立任何限制,相反在豆瓣一天天的成长中结合用户的需求和爱好不断调整和开发网站的结构和功能,找到了豆瓣的生命力所在。

豆瓣挣谁家的钱

豆瓣不是杨勃的第一次创业,早在2000年,杨勃辞掉IBM顾问科学家的工作回到北京时,就参加了一家物流咨询公司的创办。创办豆瓣之始,杨勃第一步拿到了20万的天使投资,这就是当时豆瓣的全部家当。2006年春节前后,杨勃拿到了第二笔天使投资――6.5万美元。此时豆瓣的估值已经涨到百万美元以上。按照杨勃的想法,并不希望那么早就有公司资本进,他要维护豆瓣的草根性。但想法归想法,面对现实的时候,杨勃最终还是选择了风险投资,从IDGVC开始算起到最终拿到投资,杨勃或被动或半推半就地总共见了15家左右的创投机构,最终选择了有本土背景的冯波和Chris联手创建的策源基金。2006年6月下旬,策源基金的200万美元投资就到了豆瓣的账上。

豆瓣现在有钱了,但是豆瓣怎么挣钱,豆瓣能挣到钱吗?这似乎始终是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像所有Web2.0的网站那样,杨勃也宣称对用户“永远免费”,“我们的核心价值是让用户发现新东西,如果我们做的好,用户就会发现有价值,就会去买。这样我们等于帮助商家做了营销,因此我们会与之分账”。目前,在基本功能的支持下,通过跟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的链接而产生的购买行为,豆瓣开始有了一些分成收入以应付日常的开支,但仅仅是日常开支而已。联系到豆瓣目前只不过有两个服务器,五个专职人员,开支几乎可以忽略。

豆瓣要生存下去并不难,但要走上风险投资商们预期的金光大道还有多远?这样的问题不是只有杨勃一个人在考虑,有趣的是,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给杨勃出谋献策的帖子和文章。这大概也是豆瓣的分享精神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还可能增加书、电影、音乐以外的产品,但是我认为目前最有实质性帮助的是英文版豆瓣。”杨勃认为,“美国人喜欢读书,而且书卖得贵,因此英文的市场更大,更加成熟,我们已经在和亚马逊合作。”

面对种种质疑,杨勃回答说,“可能很多人需要看到了日进百金才肯定这种模式,豆瓣在Web2.0大潮涌现的这一年时间,至少给电子商务网站供应了上百万元的销售,我们可能会考虑和出版合作,并做信息提供或精准投放的广告。着什么急呢,有些人似乎比我们还急”。

现在的豆瓣不再是杨勃一个人在咖啡馆里写程序了,打开豆瓣的主页就能看到豆瓣招兵买马的布告。杨勃和另外几个豆瓣的用户一起组成的豆瓣的轻型后台团队,也已经搬进了大山子798工厂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年多的成长,超过33万的注册用户在豆瓣上有了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圈子。

格林童话《杰克和魔豆》中的豆秧一夜之间就攀上天宇,豆瓣似乎也有着这样的魔力,而它还在不断变化,“现在,很多人都琢磨豆瓣在做什么,等他们明白了,豆瓣可能已经在做别的了。”杨勃对“豆瓣”无疑是充满信心的,“它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长大了之后,它就有它自己的轨迹,可能卖掉也可能保留”,他说,就像一部小说的结尾,“得看到时候哪种结局对它最好,不一定是我能左右得了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