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是一门对史料要求很高的学科。只有在对史料全面准确掌握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对教育史上的人物、事件、思想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以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白板说的约翰・洛克为例。以往国内教育学界对洛克的研究往往限于其《教育漫话》(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1693)一书,对其他资料的使用付之阙如
对于在历史发展中已形成自身学术结构的教育史,其词条的选择和编排是一个颇费思量的事情。如果按照历史发展时间顺序或者思想史、制度史的划分来组织条目,无疑会面临一个极为庞大和复杂的局面,难以与教育史作为百科全书中一个分领域的安排相协调,同时也比较容易落入俗套,不能较好体现学科至20世纪90年代为止的新进展。《教育大百科全书》将教育史分成了教育历史和教育史学两个部分。在教育史学中既有从综合的视野出发关注教育作为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和新史学观及研究方法指引下的教育史学史的综述,也有从专题史的形式出发,对当代教育、教学心理学、课程、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科学教育、数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培训等专门领域的历史做出了描述。这种划分本身就反映了20世纪后半期教育史学研究重点的变化,即更多地勾连社会史、观念史、文化史形成新研究成果和解释模式,以及更多地转向专题领域的研究。在教育历史中,则着重对这一学科独有的内容:教育思想家编写了条目。这样的编排既避免了重复和庞杂,又把握和突出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重点和发展前沿。但在教育思想家的选择上,还是出现了顾此失彼。如选了柏拉图而不是亚里士多德,选了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罗耀拉而不是托马斯・莫尔,选了夸美纽斯、伊拉斯谟而不是巴泽多。据大卫・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在《牛津教育评论》上发表的书评,这种选择是根据第一版的使用者和评论家的反馈而做出的。即便如此,对于选择及其依据的争论依然是不会停止的。
对教育史研究前沿新进展更为综合而具体的描述主要集中于“教育的历史编纂”、“教育作为研究领域的起源”、“传记和自传中的教育史”、“教育研究的历史”等词条中。这些词条的选定本身就足以说明教育史学科的新思维,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这些词条也是最有价值的。早期的教育史研究受到传统史学的影响,在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教育立法史等研究中分别关注的是伟大思想家及其著作,正规建立的国民教育制度和立法进程中大人物的故事。这种狭隘的倾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受到了批判。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开始与人类历史上的核心观念如自由主义、民主等的发展结合在了一起,并关注思想在日常实践层面的影响和传播,尤其是国际性传播。教育制度史和立法史研究从原本狭隘的对制度形式、机构和立法的关注脱离出来,与更为广泛的参照结合,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式和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往往被称为修正主义的研究拓宽了教育史研究的边界,使得选题、史料、研究方法和解释理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教育史研究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新史学的影响之下,教育史的研究兴趣也转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儿童史、读写史、智识史、家庭史、民众教育史、职业化等社会史、文化史、职业史中的主题成为研究的热点。思想史与社会史、制度史与个人经验在这种取向中得到了融合。教育作为一个链接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的纽带,其历史的丰富性的确应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拓展,这是我们理解教育及其发展更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无疑《教育大百科全书》呈现了一种与我们以往认知不一样的百科全书样式。从语言风格上也能感受到这种不同。在我们的意识中,百科全书或辞典条目中是不应出现或者潜意识中避免出现个人色彩,像“我”,“为了撰写该词条”这些用语是避讳的,但在《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却恰恰保留了甚或有意强调了这种特征。正是这种知识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构建了丰满充盈而多姿多彩的知识大厦。这显现了我们在知识观、研究取向乃至思想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