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这两部巨作的作者赫尔曼・沃克于191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城,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毕业后一度替著名的广播剧演员写稿。珍珠港事件后,他参加了美国海军,作为驱逐舰军官在南太平洋服役四年。这一段生活,为他以后从事军事题材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在1952年出版了一
《战争风云》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出版时即引起轰动,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专文介绍作者及此书,认为此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与和平》,”说沃克至少在篇幅上已超过了托尔斯泰。《纽约时报书评》则认为此书“有两个优点,一是故事的叙述比较生动,一是篇幅大,材料丰富,35岁以下的读者都可以从书中获得不少知识。”美联社记者索尔・佩特在1972年12月20日的电讯中报道:“尼克松总统的办公桌上放着《战争风云》,书中有二十几处夹着小纸条,看来这是部受总统重视的书,书中的主人公甚至比基辛格更加频繁地往来于各国首都。”记者还认为,该书的一个主题是写“识不透国际谈判的欺骗性有多么危险。”
《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的中译本是先父施咸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时出版的。目前,我手头上还留有一份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73年9月内部发行的《外国文学情况》,上面有“内部资料”的字样。这本内刊约有4万余字,绝大部分内容是《战争风云》情节故事的缩写,后面附有近两千字的“美国报刊评论《战争风云》”。父亲写这份内容简介,他避免干巴巴的行文,防止将生动情节抽象化,有意识渲染一些故事细节。他对我说:“我争取要让人看了这份简介,就忍不住想看全书。”他的意愿实现了,果然不多日子,上面有人看到这份《外国文学情况》,便命令组织人翻译此书,当然是准备作为“内部参考”的书籍而少量出版的。父亲当时大为兴奋。那个年月,正是“四人帮”横行时期。父亲心情压抑无事可做,此时总算可以拿起笔搞文学翻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战争风云》一书是由父亲主持翻译与统稿的,有肖乾、朱海观、王央乐等10人翻译此书。肖乾先生与父亲同一单位,父亲很高兴与之合作,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肖乾先生正在英伦三岛,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咨询于他。我那时在父亲统稿时经常乘机翻看,曾经读过肖乾先生用钢笔工整写下的译稿,还时常夹有几张写给父亲的便条,大都是关于统一人物和地区译名方面的建议。
我已记不清最初的内部书是哪一年出版的,家中也未保存这一版本。只是记得,“供内部参考”的那一批书发行后,经常有些人走后门托父亲买这一套书。甚至我家保存的一份校样稿,也常常有人借去看。但没过几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公开出版此书,这就是1979年4月出版的中译本的初版本。第一版便印了40万册,仍然供不应求。人们在新华书店排起长队购买此书。事实证明,中国人是渴求了解外部世界,愿意吸收外来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