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明为第一辑《老照片》所写“书末感言”手稿
去年,我曾经以《图的泛滥》这个题目写过一篇短文。今天,在《老照片》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仍旧想谈这个
1992年4月,我在香港买了两本彩色图文书,是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边城》(沈从文)和《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插图很多,图文混排,铜版纸印刷,十分精美。我想,不知道内地出版社什么时候才能出版这样华美的书――或者说,不知内地读者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这样贵的书。那时,我正主持《山东画报》,曾与山东人民印刷厂多次商讨、反复试验以胶印技术在胶版纸上印刷黑白照片,以便降低成本和价格。当时,只要印照片,必须用传统凹印工艺和贵重的铜版纸或同样贵重的高级胶版纸,价格昂贵。
1993年底我受命创办山东画报出版社,前一年半全社倾尽全力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图说史的著作:《图片中国百年史》。这部书用128克铜版纸印刷,大8开,每部重9公斤,定价1480元。以2740多幅照片、20万字的篇幅,形象而深刻地展示了1894年至1994年中国各个方面的历史。《图片中国百年史》获得1994年度的“五个一工程”奖,销售也出乎意料的好,但作为编者,我们仍感到许多遗憾和不满足:一是许多有意味的照片,因限于篇幅和体例未能收入;二是收入的一些照片,未能得到充分的文字阐释。1995年底,我提出编辑出版普及性图文读物《老照片》的设想,并请原《山东画报》资深编辑冯克力主持。在印制方面我的想法是,以胶版纸胶印,32开,4印张,定价6-8元。当时胶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了这种成熟,才能使用胶版纸,才能降低书价,尤其是,才能图文混排(过去印刷照片用铜版纸,文字用普通纸,所以图和文只能分离)。读者定位则瞄准《读书》的受众,即“文化大众”。内容设计也参考《读书》,但比《读书》通俗,图文并茂。后来我概括其为“高品位的通俗读物”。
1996年底,《老照片》第一辑出版,首印1万册,但很快加印,又加印,印至30万册才罢手。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本胶版纸印制、价格低廉而印制精美的“图文书”。在这一辑的《书末感言》中,我曾写到:
20世纪,去日无多。世纪末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人类普遍的怀旧心理,好比一个人到了晚年,总喜欢回头看看过去的足迹……
稍微注意一下,还可发现,人们所怀恋的,往往是生命中美好的东西,尽管为了这美好,曾付出了巨大代价――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有意思的是,回忆靠的是思维,思维是用词语进行的,而用词语进行的回忆,却永远是形象的画面,不过这种画面,除了回忆者本人在冥冥中可见外,别人看不见。直到19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后,这种情况才得到彻底改观。照相术使一段段历史定格,成为永恒而真实的瞬间。
反之,现在是用词语来阐释一幅幅老照片的时候了,那瞬间形象的定格,常常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似乎说也说不完。
于是就有了《老照片》。
时光转眼过去了10年。10年间,冯克力筚路蓝缕,坚守品位,功不可没。《老照片》已经出版第50辑了!10年间,各种图片好像是一座被发现的金矿,又像一个被释放的魔鬼,闪光诱人的矿石不断被开采出来,浩如烟海的图片像变戏法一样迅速充斥了整个中国出版,强烈刺激着读者的神经。与此同时,一种出版和阅读“图文书”的习惯养成了,流行了,泛滥了。有的出版者由兴奋认真到随意为之,甚至恶意操作,广大读者则从大饱眼福到视觉疲劳、无所适从。一个创意,一件好事这样快就呈现出大量负面效应,真可称为一种“文化奇观”……
对此,我在1999年6月出版的《老照片》第10辑的“书末感言”《美好的沉重》中就曾表达过一丝担忧:
让人沉重的还在于《老照片》出版以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被盗版、被仿作、被抢注,以及形成的一股“风”……有人据此断言中国出版进入了“图文时代”。对这一切,该喜该忧?功耶过耶?尽可由人评说……
如今,图文书的出版突飞猛进,几乎到了“无图不书”、“为图而书”的地步。且不论六七年前《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罗丹艺术论》、《说园》、《白石老人自述》这些本来就与图密切相关的书重版做成“插图珍藏本”,最近三四年连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之类的文化、学术书,也被做成“插图珍藏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则有彩色和黑白两种配图本。一些文学名著更是以“插图本”招徕读者。书店里正卖一本《犹太智慧羊皮卷――塔木德》,据称成书于3至5世纪,内容为犹太人日常生活的律信,书中印有图片一二百幅,涉及数十位西方画家的作品:伦勃朗的《夜巡》、委拉斯凯兹的《纺纱女》、苏里科夫的《缅希柯夫在贝列佐夫镇》、列宾的《伏尔加纤夫》以及印象派画家德加的《舞女》……天知道这些画与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书店里还有袁枚的《随园食单》(插图本),书中印有大量古代文物照片,朝代可追溯到先秦,而文字内容却是14至18世纪的三百多种菜单。又,我曾当面听李泽厚先生说过,彩色插图本《美的历程》中一百多幅图片,只有极少数配得正确,其余全是“乱配图”。
乱配图的结果首先是破坏了文字内容,加之大多数出版社的美编缺乏设计图文书的基本常识,经常是“以图害文”,把文章插得七零八落,文气全无;乱配图的第二个结果是大大增加了读者的负担,如新版《中国哲学简史》文字本19.80元,“图文本”38元,其中所配人物画像水平低劣,不堪入目。《乳房的历史》号称“全彩插图本”,所用图片五花八门,举凡雕塑、油画、照片(如影星梦露的裸照),凡与乳房有关者,任意录用,完全不是什么“历史”,而是“乳房大观”。文字仅四五万字,定价68元。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书打着“文化”的旗号,印制精美,貌似高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从而产生出第三个结果――败坏出版风气,扰乱图书市场。
由此观之,我在七年前的担忧不是毫无道理。今天,在《老照片》十周年之际,我再次向出版同人建议:
遏制图的泛滥,一定要审慎用图,或者,多出一些干干净净的文字书吧!(汪家明,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主持过《老照片》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