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方文人的生命味道

2006-12-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潜容 我有话说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似乎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革命还是文化的风云人物,南方文人均是早醒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地缘现象,江南文人在一个世纪以来以他们的瘦弱飘零的身影活跃在中国的土地上,且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话题。以前读叶曙明的一本历史著作《草莽中国》似乎就有这样类似的关于南方文人革命的论述,而在

散文家黑陶的文章中也给我留下了这样深刻的一段文字,“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属于我私人的‘南方文学’传统,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它对我的影响和无形牵引。充沛雪白的河流、大海、灵异茁壮的植物、吹可段发的青铜剑器、烫血、星辰和大地的神话、强大而高蹈的灵魂、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火焰和泥土的手工艺、夜晚旺盛生长的汉字诗篇……,我浸润其间。屈原、庄子、李白、苏东坡、徐渭、李贽、黄仲则、龚自珍、鲁迅、毛泽东、沈从文、废名……,我想着能够成为继承的一环……”(《南方》)在黑陶的笔下,南方文学与南方的文人传承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命脉,在我刚刚阅读的这本由青年作家赵柏田著作的《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一书中,我似乎又感觉到这个来自江南的作家笔下的江南文人的生命味道。在赵柏田的笔下我读到了蒋梦麟、应修人、沈从文、邵洵美、柔石、殷夫、穆时英、苏青、陈布雷、翁文灏、巴人等十一个江南文人的生活片段,其中除了沈从文以外许多文人几乎是大众读者所陌生的,作家试图从日常生活的影子中来解读出江南文人的某种风骨或来自地域中的某种特征。

客观讲来,这十一位文人除去殷夫与柔石以外,其他的几位在中国当代历史上都曾经有过被遗忘或者被歪曲与批判的历史命运。我在读这些文字时候,深刻地感受到作家在竭力回到历史的现场之中来揭示人物的命运,这种揭示无疑给笔下的文字带来了一种温暖和体贴的情调,也使得这些文人的生命变得鲜活与饱满。我阅读完整本书,感到这种江南文人的一种独特的历史味道,那就是一种飘零江湖之中,外表柔弱但却内心坚硬的风貌。沈从文几乎是一个被当代文人书写和议论过无数次的江南文人,但我以为赵柏田的这一篇《流水十年:沈从文1922―1931》是整本书中最打动人心的文字,它写尽了一个飘荡在北京的湖南青年的抱负与梦想,道出了一个南方青年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也就是那种外在的磨难与身体的柔弱,内心之中却掩藏着一颗坚硬和执着的心灵,就是他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坚持写作,执着地追求出身名门的学生张兆和,最后这个乡下人,终于喝到了“一杯甜酒”。

再如苏青,这位曾经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女子,在经历了传统婚姻失败之后毅然独立出来,坚强地抚养子女、写作和从事出版业,成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名人,而这柔弱的女性外表之下包藏的也是一颗坚强和决不屈服的心灵,鲁迅先生曾经发表演讲质疑“娜拉出走会怎样”,其实苏青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其他的诸如民国具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少年就走上革命道路并与家族毅然决裂的殷夫,湖畔诗人应修人、受到鲁迅先生称赞的青年人柔石等等,这些南方文人在赵柏田的笔下都是一副不堪生命摧残的形象,他们或多或少都被疾病与社会现实的纠葛与矛盾缠绕着,而与之相反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之中都有一颗坚强的内心,这颗心从来不因为外界的鼓噪而有所变化,也从来不因为命运的变迁而做出逆己的选择,他们都是那么的执拗与坚强,包括一辈子从事出版业的邵询美,几番沦落却从未放弃,还有曾经热心帮助与扶持过众多朋友的湖畔诗人与银行职员应修人。

南方文人的生命味道是多解的,而并非我上述的如此简单。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将我们拉回到那个历史环境之中,跟随人物的生命经历来一起体会这其中的滋味,赵柏田的写作基本上回避了历史社会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种来自于日常经验的叙事方式来展开和叙述,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曾经充满传奇色彩的文人,也如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样带有了烟火气息,他们会为生活中的生计问题而奔波,在这本书中直接写到了沈从文、应修人、邵洵美、殷夫、苏青、柔石等人的日常经济生活,他们与革命信仰等宏大命题一样对于这些人来说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文人的生命之中所缠绕着的复杂关系,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单一,如此一来就立体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江南文人的身影。但也恰恰如此,他们的生命的私人化状态往往会影响着自己的历史命运,诸如沈从文,这个依靠卖文为生的江南文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半生的命运仅仅是因为这些文字;还有陈布雷,这个选择以文字报世救国的文人,却最终因为自己的文字无力回天而选择自杀的悲剧;再有苏青,这个奇女子原本只是想坚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却不想历史已经为她布下了陷阱,等等。这些文人的内心世界的坚强的另一面,则是他们的单纯甚至是理想主义的气质,他们在大时代面前逐渐变得脆弱和不堪一击,最终留给历史的或多或少都是一场早早拉下帷幕的悲剧。在这本书中,作家写到了文人的死亡,他们都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一个圆满的句号,以悲剧收场是他们的历史宿命,不管他们曾经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立场,似乎结局不会有怎样的相异,新感觉派的穆时英被一颗革命的子弹击中头颅,革命者少年殷夫与青年柔石和应修人,还有被最终遣返遗弃最后病逝在南方乡村中巴人,他们的结局最终统一的为无奈与不甘的死亡,难道历史给这些南方文人的生命中早已打下了这样深刻的命运烙印吗?

《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赵柏田著,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一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