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读物类型化定位准确
上半年,不少名家拿出了新作,如莫言、余华、铁凝、史铁生、迟子建、周大新、刘庆邦等,下半年虽然不像上半年那样名家云集,但仍有好作品让人眼睛一亮。
对于作家来说,定位是否准确关乎作品成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作家们的创作更显如
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各有所长。同样写苦难,周昌义的《江湖往事》(光明日报出版社)定位于叫板余华的《兄弟》,让人刮目相看。而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作家,杨志军又是另一番风光,今年下半年他推出的《藏獒2》,再次点燃了轰轰烈烈的“獒狼之争”的战火。
“主题创作”也是下半年长篇创作中不可忽略的板块。“中俄文化年”带动了一批图书的出版,“中国意大利年”又使伊禾完成了长诗《法比奥》(作家出版社),这部作品描写了18世纪意大利君宪制度下阉伶艺术家的传奇人生故事。
不过,市场走势后劲的略显不足使长篇文学作品出版的风险在日益增大,很多出版单位从品种和规模上压缩长篇的出版,或把重点转向青春文学等方面。比如,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1、2),春风文艺出版社也推出“星计划”丛书。
纪实文学历史厚重感凸现
下半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出版物中,纪实文学显示出独有的生命力。回忆录、亲历记、日记因内容真实可信尤显珍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前西行漫记》,虽然文字内容约一半是斯诺的《西行漫记》中的内容,但另一半内容是首次公开出版。而王树增历时6年完成的《长征》(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作品。
邓贤的《黄河殇・花园口》从酝酿到完成历时10年之久,作者先后多次自费前往中原地区及相关省市和乡村,进行大量的采访。这部作品是邓贤“抗战”纪实系列创作的第三部,继讲述飞虎队抗战、淞沪会战后,关注起68年前武汉会战的花园口决堤。而《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书的成功,既因事件本身蕴涵的丰富信息,以及之后对历史的深远影响,也在于作者张素华集多年采访、材料收集和研究心得,于是才有了第一次全面深入地披露七千人大会的缘由、经过和曲折的全过程。
散文随笔老作家更胜一筹
和上半年散文随笔多是新瓶装老酒的花样翻新不同,下半年此类文学作品令人感到欣喜,因为老作家在这一领域频频出新,显出不同寻常的功力。
作家出版社推出的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新版)为读者提供了一趟独具黄永玉风格的西方艺术之旅,可以理解成“比我老的外国老头”黄永玉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进行的完全个人化的解读。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画余札记,黄永玉在作画之余所思所想,比他对上述大师的解读更见趣味。《金庸散文集》收录了武侠文学大师金庸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呈现了金庸广泛的兴趣和游历。季羡林则先后有《我的人生感悟》和《另一种回忆》问世。前一本是季先生用一生的感悟向广大读者的真情告白,后一本将时代变迁与个人经验有机地融合,体现出季先生对生命豁达之胸襟。
引进版长篇表现出色
在读者的记忆中,往年的畅销书更多来自本土,而2006年出版的畅销长篇小说50多种中,引进版的就占20多种。这一现象足以令人重视。
诺奖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等作品的畅销风持续到了下半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试读本《风之影》已销到3万册,《肖申克的救赎》一出版即上榜。作为作家出版社2006年策划的重要系列丛书,《帕斯选集》(墨西哥)收录了帕斯具有代表性的诗集、随笔集、访谈录和杂文集共19部,成为下半年引进版文学出版的重要景观。